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筑基扩容展新颜 ——自治区成立50年来昌都基础设施建设综述

2015-09-02 12:2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筑基扩容展新颜
 
——自治区成立50年来昌都基础设施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彭虹
    原始森林郁郁葱葱,三江交错纵横奔腾,茶马古道神秘多彩,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藏东明珠”的无尽魅力。被誉为“藏东明珠”的昌都是雪域高原的一朵奇葩,这里草原苍茫、雪峰峥嵘、牛羊成群,作为康巴文化的腹地,更是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万花筒。
    行走在藏东大地,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一幢幢崭新亮丽的高楼、一座座屹立在横断山脉的铁塔、一股股干净卫生的清泉、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呈现在眼前,让人真切感受到近年来昌都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卓然成效。
    近年来,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战略,尽心竭力实施自治区“十件事实”和昌都“十二项民生工程”,全力加快交通设施、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效改善了城乡基础条件,推动了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幸福指数得到不断的延伸。
 
交通建设筑牢“富民路”
 
    常言道:“横断山,路难行。”50年前,在这一片古老美丽的土地,却因孤悬一隅,高山环绕,江河悬阻,成为了世界屋脊的一方天堑。过去的昌都通过驮道、栈道、溜索维持交通,人行艰难险阻,崎岖不平。人力、畜力几乎是全部的运输方法,“行难、运更难”是当时昌都交通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的愿望受到条件的限制。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昌都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昌都牢牢把握区党委、政府对交通发展给予的特殊关怀和政策支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 “提升国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建设铁路、保障能源、畅通讯路”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省道、乡村及寺庙公路建设。昌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使过去的3年成为了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改革力度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感受交通发展变化最深刻的3年。
    如今,行走在藏东大地,条条大道犹如一张密实的蛛网,紧紧地罩在了群山峻岭之间,昌都交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巨大变化令人一目了然,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1.39万公里,其中近三年新增4048公里。9个县已实现公路通畅,剩余丁青县、边坝县的黑色油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15年底可实现通畅;全市138个乡(镇)中,137个乡(镇)已实现公路通达,通达率达到99.27%;全市1142个村(居)委会中,已实现通达1105个,在建28个,建制村通达率96.7%;全市4377个自然村中,已实现通达1744个,自然村通达率39.8%;全市518座依法登记的寺庙中已实现通达474座寺庙,寺庙通达率91.5%,剩余44座寺庙中,35个通寺公路正在建设。
    20年前,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中、崇山峻岭荒凉的狭长草原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邦达机场屹立在了藏东大地上。
    20年的发展,邦达机场也实现了跨世纪的蜕变。1995年至2005年,运送旅客314106人次。2008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40828人次,2009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55550人次,2010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70513人次,2011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85213人次。2012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12.6544万人次,运输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航站通航以来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人次。2013年航站完成旅客吞吐量11.898万人次,2014年航站实现旅客吞吐量20.1927万人次,首次突破20万人次。2015年1-7月,航站共安全保障飞机起降1258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122140人次。昌都邦达机场为加快昌都对外开放,促进昌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造着奇迹,在书写着辉煌......
   目前,昌都交通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综合性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农田水利建设“惠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地处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藏东,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江河纵横交错,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这里的勤劳的人民。然而,昌都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解放之初,水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量自流灌溉农渠,城乡防洪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人畜饮水基本靠人背马驮。
    近年来,昌都水利部门把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治水保安全、兴水惠民生、强基利长远、创新添活力,建设了一批群众期盼、社会关注、生产急需、生活必需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以前,我们要到离村里一公里左右的山沟里去挑水,夏天的水是浑浊带有泥沙,冬天还要带上工具把冰凿开后才能取水,是既不方便,也不卫生。自农畜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后,现在好了,村里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只要一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就会哗啦啦地流出来。”八宿县朱巴村村民努久在自家的院子里,打开水龙头开心地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昌都水利事业的支持力度,昌都水利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藏东高原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热潮,一大批惠及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据了解,截至目前,昌都启动了境内23条河流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其中15条已基本完成;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点工程3865个,城乡防洪堤76处;完成中小河流治理49项、山洪灾害治理11项;建成农田灌溉水渠3270条,水塘678座。全市农田保灌面积从2009年的25.4万亩提高到29.7万亩。
 
电力通讯构建“致富网”
 
    “以前他只能担水浇灌作物,川藏联网的电送来以后,他家用水泵抽水灌溉,还用上了电力控制热量的温室大棚。今年5月到7月,我家的47亩地仅种西瓜收入就有8000元。国家建设川藏的电力联网工程真像及时雨!”卡若区瓦约村村民向巴森格深受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到来的实惠。
    2014年3月18日,总投资66.3亿元,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线路东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昌都,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昌都~巴塘~乡城双回500千伏、昌都~玉龙双回、昌都~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全长1521千米。工程建成后,结束昌都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昌都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了崇山峻岭、江河阻隔、高原缺氧等艰难险阻,国家电网提前半年建成这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2014年11月20日这天,对于昌都各族人民记忆犹新和温暖的日子,地处川藏高原腹地,这里三江并流,横断山脉间昌都人民感受了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带来的光明和温暖。
    这是继上世纪解放后,昌都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为我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的实事,真是我们的幸福路、致富路、光明路、吉祥路啊!现在好了,24小时不停电,特方便,家里的冰箱、冰柜等电器都派上了用场。”家住瓦约村的向巴通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川藏联网工程竣工投运,结束了昌都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昌都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同时,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将助力当地水电开发的清洁能源输送,昌都坚持以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的目标,科学推动三江水能资源的开发, 规划建设“三江”干支流电站49个,总装机3585万千瓦,在建大中型水电站4座,满足昌都水电资源开发外送需要,增强西南地区清洁能源并网消纳能力,加快昌都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14.4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2.7万千瓦,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到47%;发放户用光伏系统6.7万套,基本实现临时过渡用电人口全覆盖,藏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强工兴市”的发展战略送来强大的动力。
    昌都大力实施村村通、移动网广覆盖、宽带通信、应急通信等工程建设, 通讯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乡(镇)通光缆率提高到98%,行政村通电话率提高到93.4%,行政村通宽带率提高到68%,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1.44万户、普及率达到15.1%,85%的乡镇邮政网点即将建成。通讯的广覆盖打破了昔日信息不畅的瓶颈,让农牧区群众享受到了和城市人一样的信息化服务。
 
城市建设增强“幸福感”
 
    走进昌都镇安康家园小区居民泽松的家,欧式和藏式相结合的装修风格,崭新的家具、干净整洁的客厅,再加上酥油茶的清香,让记者顿时感到家的温馨。
    “我们家是去年底花了15万多元装修后搬进新居的,有160多平米,三室两厅,非常宽敞、干净,比以前舒服多了。”今年47岁女主人的泽松,一边笑着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倒酥油茶。
    这是昌都市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也是回迁入住居民家的一个普通生活场景。
    从2012年4月开始,昌都市以“心中有民”为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昌都镇老城区为重点,投资68.7亿元,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
    截至目前,旧城改造搬迁居民1300多户,实施卡若区城镇周边山体上非法私建治理1867户,分两期实施,第一期600多户已全面启动;
    房屋拆迁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整理土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市政配套建设占地5.5万平方米;
    建设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以上,工程建设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昌都坚持“提升打造中心、创建新区、发展环周三线重镇”的基本思路,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新区为支撑、以环周三线为联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施了昌都镇老城区改造项目,完成了昌都镇解放广场、茶马大道、胜利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昌都的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条条蜿蜒的水渠、一根根银色的电线......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延伸。 藏东明珠变成西藏而更具吸引  力、 更有发展潜力和动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