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如何向欧洲学习“有情调”的城镇化?

2015-07-06 10:57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我们提出要从旧的城市化向新的城市化转变。所谓新,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可持续。所谓旧,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就是旧。

  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城镇化论坛的致辞中讲到,中国和欧洲的城镇化要“结伴而行”,这句话是非常好的,而且非常有情调的。因为毕竟欧洲有几百年城市化的历史,中国只有30多年。所谓结伴就是在互补的基础上第一要更好地学习欧洲的经验,那所谓欧洲的经验到底学什么呢?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青岛地下水管道是百年前德国人修的,到目前为止还在很好的运用,欧洲所有城市在地下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方面有长远的眼光,而且效率非常之高,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呢?我们很多城市的地下设施、排水、排污、垃圾所有这种管道的处理,包括供水管道的处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更多注重的是表面,做足了现代化的因素,想试图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忽视了人在城市中最基本的需求,最基本的公共需求。而且还有公共卫生需求,这是被绝大部分城市所忽略掉的。所以结伴而行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整个城市在以人为本的方面进行服务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是城市的形象。我们也知道,到欧洲去了你和中国的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古老和文明深深地打在一个城市的烙印中。我们看到欧洲的城市,可以看到几百年甚至看到上千年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建筑,或者某一个建筑,也不是某一个角落或者某一个遗址,而是整体的城市,你能看到这种古老,焕发出的几千年文明的延续。那么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找到的有故宫七百年的历史,苏州园林大概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城市整体保留到现在,我们能找得到吗?说起来这就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记得总书记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是这个意思,他也是希望我们能够留住古老的城市风貌,能在城市一角甚至整个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历史。这个我想总理和总书记的讲话大概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结伴而行的过程中,要学习他们对城市文明历史的保护,不仅仅把它看做是一座城市,这个城市里有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符号,而且形成了景观,让你永远感到对历史的一种记忆。

  学习欧洲城市的建筑,从城市的形象、城市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保护来看,我们会想到什么?在中国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些?当然有我们人口的因素,有我们制度性的因素,但是也有人为的因素。为了图快,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为了集体去卖土地,我们大量的政府把古老的建筑都拆掉了,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都拆掉了,这在很多城市非常普遍。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回过头来再到那个城市寻找你的历史和记忆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到古村落、古镇寻找我们的历史,而在我们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基本上看不到了。这就是我们在过去城市化发展的30多年中需要认真反思的经验教训。同欧洲的比较和学习中,结伴而行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呢?

  第三,怎么来看待一个城市?我们知道欧洲也堵车,我去的布鲁塞尔、巴黎都堵车,但是没有我们严重,那么人们怎么看待城市堵车的问题呢?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我们无论到比利时还是到巴黎,甚至到罗马这些欧洲的城市,他们的路网非常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畅通的,所谓路网丰富就是路口、城市道路贯穿着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

  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这个城市看起来很大,但是路网很多是封闭的,我们可以有一个城市的快速通道,但是在快速通道之内有大块的大院,例如房地产大院、各种机构大院把这个城市完全分割掉了,所以车只能到主干线上走。北京内城的胡同还好一些,新城几乎完全被分割掉了,这就是我们堵车很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其他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只建立一个院,建立过去以农业的方式盖一个大院保证院内的平安,但是忘记城市所有的要素应该向社会开放开通,这不仅仅能解决微循环的问题,还能解决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当你是一个院的时候别人是进不去的,而在开放的路网中,所有的沿街住房都可以变成新的服务业供给的地方,这是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延续下来的特点。

  第四,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有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第二是怎么样看待城市这种资源供给。我们很难在欧洲看见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广场,特别特别大的公园。中国现在广场有广场文化,什么广场舞,公园绿地都离城市很远,步行很远,有些草坪还不能上去。欧洲很多城市,除了英国的海德公园、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其他绝大部分公园都是小的街心公园,花园不大路也不宽,目的是增加城市的紧凑程度,出门不开车就可以做到一切。但我们是一定要开车,而且大量的交通中间被拦阻,城市发展会受到影响,所以生活不方便了,后来我们改成综合体的模式,综合体的模式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仅是综合体,各种街心花园、生态环境的塑造也不应都完全由政府来做。

  所以我想怎么样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怎么实现紧凑城市,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怎么使城市达到节碳节能的很重要的目标,这里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上,不仅在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上,也不仅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观念上,也不仅在于城市的生态文明上,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化的文明从管理到社会,到每个人是否能够深入人心,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要经过的,什么是在结伴过程中需要循序互补能够得到的,这是我对中国城市化的理解。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不方便了呢?比如我们看城市交通路修得很宽,交通快了,但是交通两边功能之间的联系被分割了。我们看一个古老的城市,沿路两边全是店铺,现在没有店铺了,为什么?快速交通发展起来把城市给分割掉了,就是因为城市的规划,各种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客观上是把城市的所有功能给分割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觉得它的资源配置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土地在粗放型利用,城市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方便性就大幅度降低了。

  这样当然能源消耗就大,就不生态、不经济。所以在国际上来讲,人能步行出行的方式是最好的生态利用方式。可是我们现在哪个城市能做到尽量步行能解决大部分问题?除非到小城市。所以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方面的发展走过的误区需要我们反思。(作者:李铁 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