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民增收
昌都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方式,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实体发展壮大,促进产业化迅速发展,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近两年,全市投入集体经济实体的产业化扶贫农发资金近1亿元,扶持项目187个,带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1.8万亩,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82家,带动10万余农牧民致富。
昌都市加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入力度,使特色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特色农牧产业得到培育,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牧民增收效果明益。集体经济实体参与扶贫开发,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大做强了当地产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避免和减少单个农户容易遭遇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风险。2013年和2014年,全市共投入扶贫农发产业项目资金1亿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实体47家,藏东珍宝葡萄酒业及“达美拥”品牌、八宿县荞麦系列产品及“拉鲁卡”品牌、洛隆县糌粑系列产品及“洛宗”品牌和芒康县索多西辣椒系列产品及品牌4类系列产品已获得国家QS认证,产品供不应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农户增收致富。
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实体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进行现场指导、建立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基地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各县扶贫部门大力扶持经济林果、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荞麦、葡萄、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牧产业和建筑建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葡萄酒、荞麦、糌粑、辣椒、菌类等系列品牌产品,藏药材、无公害蔬菜、藏鸡、藏猪肉等当家品种。在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的使用上把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乡村集体经济实体作为主要的资金投向,2013年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扶贫贴息贷款余额3242万元,扶持参与扶贫开发企业10余家,安置650余户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
昌都市创新工作机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提升乡村集体经济实体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改进和创新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安排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项目围绕产业报,资金围绕产业走,产业围绕市场转,形成责任、义务、利益高度统一的运转机制,全方位为产业发展服务。改变扶持策略,由重扶持农户到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并重。每年从扶贫开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按照“扶优、扶壮、扶强”的原则对集体经济实体的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
扶持龙头企业、农牧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实体,是农牧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昌都市不断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与贫困农牧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从而为贫困农牧民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通过积极协调龙头企业、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帮助贫困户进行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自身品牌、技术、资金等优势,通过技术推广、物资供应、质量控制、资金投入、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在乡村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努力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色”的主导产业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研、深加工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员1618人,辐射带动农户1100多户,发展葡萄基地面积2500余亩,户均葡萄收入达144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