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雨露润藏东
——近年来昌都改善民生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彭虹
民生恰如一股挟裹着暖流的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民生之计,不仅是一餐饭、一份工作、一座房子、一段路······而始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的是养老,汇聚民生,关乎大局。
近年来,昌都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件实事”和市委、市府确定的安居、育才、健康、畅通、甘泉、光明、乐业、增收、文化、星火、利民、生态为主的十二项民生工程,并紧紧围绕“落实不落空、惠民不打折、政策不截留、感情不能伤、公信不能丢,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件件实事直指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热点,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一间间漂亮的农家新居,一条条幸福之路,一汩汩可口的甘泉······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坎里、口碑中,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充满生机活力的三江大地,我们触摸到民生改善的温暖。
民生优先 发展之举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大最温暖的政绩。市委、市府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市委、市府领导班子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牵系在心,走遍了藏东大地的山山水水,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在“三江”深处的河谷地带,在寒冷的高山牧场,……处处留下他们察民情、问民生、解民忧的足迹。
多谋民生之策,是建好民生工程的基础。民生问题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头牵着党和执政方略。昌都深入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加快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这一做法,是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昌都、推动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崭新举措,更是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多听民众之声,多寻民生之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出民生之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从安居工程到育才工程,从健康工程到畅通工程,从甘泉工程到润田工程,昌都实施的十二项民生工程,不仅体现了地委、行署多谋民生之策,而且善谋民生之策。谋民生之策,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标准,也是考验我们党的干部是否真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多谋民生之策,就要求干任何事情多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解决关系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通过民生之策,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民生工程 惠及于民
2014年11月21日,对于左贡县田妥镇沙溢、米扎、嘎溢三村的受灾群众来说是一个庆祝的日子,他们告别了400多天的临时安置,全面入住到恢复重建的新房。
重建的新家园,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高,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水平条件明显超过了灾前水平,这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和群众脸上洋溢出的喜悦,是昌都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生动缩影。
多谋民生之策,是建好民生工程的基础;多行民生之举,是建好民生工程的关键;多出民生之果,是建好民生工程的根本。昌都以十二项民生工程为突破口,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雪中送炭”,经济数据正在给群众的“柴米油盐”增色提味,自2012年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以来,昌都累计投入资金119.69亿元,共实施各类民生项目2285个。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生的融融暖意,来自于地委、行署对群众普遍受益的郑重承诺,“升温”于改善群众生活的务实之举。
多谋民生之策,是建好民生工程的基础,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标准,也是考验我们党的干部是否真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多谋民生之策,就要求干任何事情多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解决关系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通过民生之策,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民生改善 幸福起航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项民生举措就是一片阳光。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一个个具体的“民生指标”,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描绘出民生改善的和谐画卷。
民生工程,关键在于落实。昌都积极保障资金落实,保障项目实施,并结合实际,打造特色,推出品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切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民生工程建在群众心坎上,让群众满意,使民生工程实实在在成为“民心工程”。昌都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切身受益,切实享受到“民心工程”的实惠,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凝聚力。
自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以来,一系列数字见证着昌都改善民生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昌都新建120所乡镇小学附设幼儿园、地区爱心幼儿园,130所幼儿一体化学校、地区四高,对167所小学和15所初级中学进行了改扩建,共落实“三包”及助学经费5.8亿元。
开工建设通村公路228条、通寺公路363条。
开工建设11县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新增灌区面积1.86万亩。
新建无线基站1274座,基本实现了国省道沿线全覆盖;建成农牧民安居工程21186户,实施了2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对419个行政村进行人居环境与环境综合整治。
解决了556个行政村、357座寺庙14.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用电人口34.4万人。
开展军旅式培训93期,培训农牧民18859人,转移就业7035人,创收3800万元。开发就业再就业岗位8859个,新增城镇就业11549人。
启动实施了11县五保集体供养和昌都地区第一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供养五保老人5812人,转移收养孤儿700人。
每年为农牧民和僧尼进行了健康体检,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571例,实施儿童先心病救助治理147例。
投资6900万元,在全地区138个乡镇实施了“四小工程”。
实施农发、扶贫项目667个,启动了330座民生水磨坊工程,累计解决了5.8万人的脱贫和发展问题。
完成了11县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设,组装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23323套,寺庙“舍舍通”新增接收机6530台、液晶电视7330台。
······
昌都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路好走了,水净化了,农牧民收入增加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困难村迈出强村富民有力步伐,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实力正在强起来,群众生活正在富起来,生态环境正在美起来,这些都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实践证明,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群众满意是最根本的标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昌都从实际出发、眼睛向下,由实情入手、俯身基层,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为百姓解决最现实的问题,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同频共振。
昌都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以来,解决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吃水、用电、住房、出行、上学、就业等一大批难点、焦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照耀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浓浓的为民情怀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站在昌都撤地设市的新起点,新征程上,昌都奔向全面小康之路必将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