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天保染就山林翠

2015-03-18 15:48 来源:昌都报 刘晓江 点击:0

    冬春之交,在芒康县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山顶俯瞰,阔叶林、针叶混交林、草甸、冰雪带层层叠叠,成群的滇金丝猴追赶嬉戏,旁若无人。护林员斯朗次仁说,由于近年来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滇金丝猴数量约750多只,还经常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雪豹、野牛等。
   昌都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这里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375万公顷林地,森林覆盖率34.18%。2000年5月6日以来,昌都深入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遏制,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从2000年到2010年,“天保工程”一期总投资5.6亿元,完成2508户、15183人生态搬迁。完成苗圃建设265亩,建立川西云杉等乡土树种3000亩,设立8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卡。完成公益林建设33万亩,配备专职、兼职护林员2715名,对工程区120万公顷天然林实行常年管护,增加群众现金收入2亿多元,森林蓄积增加465万立方米。“天保”二期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完成投资3.86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加之管护力度不够等原因,昌都出现了商业性盗伐、偷运等现象,造成森林资源破坏。仅1997年,江达县、芒康县、贡觉县就采伐林木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天然林面积8.2万亩。1999年元旦,江达、芒康、贡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关闭木材加工厂18家,木材交易市场3个,捣毁通往林区桥梁12处,堵卡18处,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大幅度调减森林资源采伐限额,2005年,群众自用材采伐计划为16.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消耗量调减89%,商品材产量调减100%。
    昌都对工程区120万公顷天然林实行常年严格、有效管护,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农牧民管护人员2715人,采取“定范围、定面积、定责任、定期限、定报酬、定奖惩”的办法,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在工程区三县8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卡,各重要地段均有人长年把守。多次对管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管护能力。
     公益林建设以水土流失严重地带为主体,以沿江、沿河两岸、公路两旁为突破口,采取点、线、面相结合,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模拟飞播造林等方式,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33万亩,完成植被恢复34210亩,其中江达县完成6780亩、芒康县完成10000亩、贡觉县完成17430亩。
种苗问题一直是困扰昌都人工造林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天保”三县建立云杉、沙棘采种基地300余亩,建立以市中心苗圃为核心、三县苗圃为骨干的育苗生产基地,建成的4个标准化苗圃,年生产能力186万株,累计已出圃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可基本可满足“天保工程”对苗木需要。
全面推进防火工作,加大护林防火宣传,每年的植树节、防火戒严期期间,采取发送传单、宣传手册,张贴标语、宣传车巡回、新闻报道等各种方式,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和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性,把宣传工作层层落到实处。加强火源管理,未经许可不得带火源进入林区,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人头。加大对护林防火资金的投入,改善防火装备,工程区通讯网初步形成,缓解林区通讯不畅、信息传递慢的矛盾。
    生态搬迁实行集中搬迁和分散搬迁相结合,与扶贫项目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等方式进行,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交叉安置三种形式,从2001—2005年底已全面完成安置2508户15183人的任务,其中跨地区搬迁安置550户3535人,本地区内搬迁安置1958户11648人,迁入群众人心稳定,生活正常,基本达到“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总体要求。
     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开展高寒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和高海拔地区优良品种引种试验,开展模拟飞播造林试点,组织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随着川藏联网工程的投运,昌都在城镇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特别是在农牧区大力实施能源替代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