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昌都地区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着眼“六个强化”,全面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调查摸底。各县、各单位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通过党支部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委评定等方式,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设置、每个党支部班子配备、书记履职尽责、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摸底,全面掌握情况。全地区排查出 116个软弱涣散村(居),14个软弱涣散机关党支部,制定“一支部一策”登记表,建立地、县、乡三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台账,找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强化服务功能。一是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建立党员服务大厅、党员先锋岗等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全地区138个乡镇全部建立党员服务大厅,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388支,设立党员先锋岗3815个,划定党员责任区645个,党员公开承诺事项15546件,完成10330件。二是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搭建培训平台,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政府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组织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自主创业等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致富本领。2014年上半年,开展军旅式培训28期,培训2555人,其中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8期,培训2064人;选派36名地、县农牧专业技术人员赴重庆接受藏香猪繁育驯养、黄牛改胚胎选育、马鸡孵化等特色稀缺农畜产品养殖培训,为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引导农牧民开展特色养殖、促进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以实施“标杆”工程为抓手,整合全地区力量,通过项目管理和品牌建设的模式,积极引导发改、住建、水利、农牧、交通、农发等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政策倾斜、项目帮扶等多种形式,依托当地区位、产业、人力等资源优势,指导和帮助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制订发展规划,组织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各村社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项目83个,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
强化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村社党支部书记。严格选用标准、严把政治关口,打破地域、身份、职业限制,从区地县乡机关和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派1137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党支部书记;从优秀村民小组组长、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牧民党员中选拔376名村“两委”成员,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强化教育培训。采取县县、县乡基层党建经验交流,举办“业务讲堂”和选派乡(镇)、村(社区)干部到区内外学习、挂职锻炼,选派机关党员干部赴基层调研、寺庙蹲点、联系群众、结对帮扶、调处纠纷和地县党校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等方式,加大对年轻干部和新任村(社区)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传、帮、带”力度,帮助他们积累基层经验、丰富业务知识,提升建设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地区已选派605名村党支部书记到重庆挂职锻炼,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1191人。三是调整充实后备力量。采取地直机关选派、本县更换和县县交流等方式,对班子配备不齐、工作能力不强、群众认可度不高、不能胜任现职的党组织班子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挑选3762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
强化帮扶力度。统筹协调、分类帮扶,积极整合组织、农牧、扶贫、水利、卫生、民政、信访等部门业务技术骨干力量,派驻42个工作组、选派109名党建指导员,聚焦不同行业、村(社区)存在的基层组织涣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结对帮扶、对口联系,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工作措施,指导开展好基层党建、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地区党员联系困难群众9858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931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503户,落实各类惠民资金7689万元。
强化矛盾排查。采取蹲点调研、走访慰问、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发放“一张卡”、记好“一张表”。“一张卡”,即“便民服务卡”,公开服务电话,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一张表”,即《干部入户走访记录表》,如实记录走访对象基本情况、反映的主要问题、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等。深入排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对策,坚持“情、理、法”相结合,集中力量化解一批矛盾纠纷,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切实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化解婚姻家庭、草场资源、土地征用、生态开发、劳务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877起。
强化制度建设。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责任落实、绩效评估、“一站式”服务、经费保障、群众评议等10余项长效机制,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形成服务基层具体化、服务群众经常化、服务发展科学化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昌都地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办法(暂行)》,定期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认真做好公共财物登记工作,确保了活动场所的及时管护和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