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枝荣聚合力 化茧成蝶舞蹁跹
——昌都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
本报记者彭虹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一面旗帜飘扬,那叫坐标,无数旗帜招展,那是力量。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号角。推进昌都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是实现昌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与全国和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作风和堡垒作用,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发展、促稳定的良好局面。
昌都结合实际,围绕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基层实际,强化问题导向,稳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创新。
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
基层党组织是一块阵地,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心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优的基层服务队伍。
昌都按照有利于加强领导、活跃基层、发挥作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统筹推进寺庙管委会、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积极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协会+农户”、“支部+基地+农户”、“支部+农户”等新型党建工作模式。截至9月底,全地区共有基层党组织2409个,累计新建党组织116个,其中组建“支部+协会”、“支部+协会+农户”、“支部+基地+农户”、“支部+农户”等组织44个,发展会员2719人,其中党员691人,实现对各行业领域党组织全覆盖。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创新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昌都取得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期稳定、持续稳定、全面稳定的大好局面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昌都的基层是一块阵地,肩负着发展与稳定的重任。昌都地区实施“强乡兴村固本”工程。围绕夯实农牧区执政基础、发展基础、稳定基础、阵地基础,以开展“筑堡垒、强核心”、“惠民生、兴产业”、“固根基、促和谐”、“抓规范、强机制”等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乡镇办公用房、周转房、以及“四小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基层干部职工生活条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党建责任制体系、党建决策制度体系、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体系、保障制度体系等,推进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物”。
狠抓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实施“排雷除瘤挖根强基”行动,派出1300多名由地级、县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坚持教育、打击、建设、强基、惠民并举,对软弱涣散、不作为的村(居)班子集中整顿,对怕事、躲事甚至起反面作用的干部坚决进行调整撤换。同时,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村(居)“两委”换届工作,派驻42个工作组、选派109名党建指导员,采取结对帮扶、对口联系,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指导13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抓好基层党建、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工作。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阳光雨露普照着广大农牧民群众。如何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需要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深入群众是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现实需要,才能增强群众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昌都围绕转变服务方式,开展了“一管四联三结”活动,创建党员先锋服务站,开设便民服务大厅等工作,不断建立了服务型党组织,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昌都在开展“一管四联三结”活动中,全地区党员干部采取电话了解、书信沟通、蹲点帮扶、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开展联村、联户、联寺庙、联僧尼工作,每名党员干部职工与群众、僧尼进行结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通过“面对面”服务、“手拉手”帮扶,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截至9月底,全地区党员干部职工与群众结成27586个帮扶对子、与僧尼结成6469个帮扶对子,开展慰问、谈心30070人次,共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建议3091条,解决2854条,解决其他实际问题3766件,落实资金4000余万元;在创建党员先锋服务站活动中,通过在乡镇建服务站、村(社区)建服务点、党员为服务员的“站、点、人”三级党建服务网络方式,努力构建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党员先锋服务站”投入使用以来,截至9月底,累计为26300余人次群众服务,其中办理户籍、证明等事务13998人次,发放惠民资金2540人次,办理接待咨询其它事宜1637余次;同时,还在乡(镇)建立以信访接待、惠民政策、民事代办、商业保险、新农保等为主的便民服务大厅,并制作干部便民服务联系卡,方便了群众办事,做到“民有所呼,干部必应”,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党组织服务工作能力。
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 创新干部选任方式
群众富不富,关键要看引路人。昌都紧紧围绕把村(居)党支部建设成为靠得住、带得动、威望高、负责任、号召力和执行力强的战斗堡垒,分两批选派1142名优秀干部到村(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选派千名优秀干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工程,全面加强以村(居)党支部书记队伍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截至9月底,全地区选派干部先后走访群众35000余户,累计形成调研报告1200余篇;建立“村情民意”台账1044个,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300余件;梳理经济发展思路1452条,实施各类项目889个,协调投入资金1752万元;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080余名,发展党员2000余名;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3954个。同时,昌都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突出政治导向,严格落实“十四个不提名”要求,坚决把好选人关和程序关,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敢担当、会作为、有威望、能致富带富的村(社区)干部队伍。
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创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
昌都针对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党员评价标准,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党员素质全面提升,为全地区培育了一支发展稳定的先锋力量。
昌都积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采取党委书记讲党课、专家讲理论、老党员讲传统、先进典型讲经验和制发教材普遍学、专题讨论深入学、舆论宣传引导学、教育基地实践学,“四讲四学”等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严格基层党组织经常性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制度,在广大党员中实行定创领项目、定帮带计划、定行动职责,党员评议、群众评议,党支部考核,“三定两评一考核”的党员评价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探索建立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全地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截至9月底,全地区共有党员38022名,其中,在岗职工党员12387名,农牧民党员22813名,离退休党员2281名,其他党员541名。
增强党员干部活力 创新党内激励机制
倘若说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的堡垒,那么堡垒与群众之间必须有一座联系的桥梁,如何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发展与稳定的无穷动力。
昌都经济抓作风建设,践行为民宗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强基惠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检查大评估大测评,推行“一蹲点、一吃住、一体会”工作法,在全地区开展“两年工作亮点交流、特色展示、典型推广、实绩亮相、经验交流、相互学习、促作风转变”,“走一线、住农户、听呼声、送党恩、照镜子、增感情、打基础”,“备齐镰刀、练就功夫、有序组织、全员体验、解困收割、了解疾苦、强实践、受教育、增感情”,“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干部尤其是机关干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体验生活、办实事解难事;抓激励帮扶,提升发展能力。昌都研究制定了《昌都地区党内激励帮扶工作方案》,重点对因疾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子女上学等原因导致常年生活特别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同时,积极整合地、县、乡、村四级财力和强基惠民、援藏单位以及相关职能单位等资金,协调安全饮水、用电照明、道路交通、矿产开发和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制作等符合群众意愿的发展项目,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