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4:0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昌都地区洛隆县城北行25公里便是硕督镇,即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硕般督。旧时,这里是与打箭炉(康定)、昌都并举的川藏要道,与沿途路过的夏绒峡谷、拉孜沟比起来,这里地势开阔,两河交汇,四面环山,不愧为战略要塞和驿站重镇。
学校、新居、卫生院、办公楼沿街排开,303省道穿街而过的这座小镇颇具规模,新农村建设有模有样,而远处遗存的古道、古城墙、碉堡遗迹……“诉说”着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
古道遗风
从藏文名称上看,康定、昌都、硕般督,三个地名都含有“都”这个词,而这个词是指道路、河流交汇的意思,进而延伸为商品集散地或人群聚居地之意。
从67岁的平措次仁老人和68岁的嘎松群觉老人的讲述中,我们重拾起一些关于硕督镇的历史碎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是噶厦政府官员、清政府官员、商人或朝圣者来去拉萨的必经之地和休养生息之所,1951年十八军进藏也是从这里前往拉萨的。旧西藏政府在这里设有硕督宗;元朝时期,这里就开设了粮店;清朝时期,这里建立了硕督府(比硕督宗级别还高)。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可以买到内地、印度、拉萨的各类货物,本地最大的几家商人都有自己的马帮。常住人口可达五六千人之多,茶馆、酒馆比比皆是。
嘎松群觉老人回忆说,由于是官道驿站,徭役支差繁重,其中不乏苦役,可苦了当地农牧民,直到1959年人民政权在当地建立,老百姓再不用支差苦役,也不用惧怕土匪强盗的欺凌,真正过上了安稳日子。
民族交融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半山坡上的清朝汉墓群,散落在茂密草丛中的坟冢把时空拉回到了1911年:当时,四川总督赵尔丰滞留在此的一支部队,进退无路,先是与当地居民隔河而居,之后与本地人通婚并繁衍后代,被子孙按照汉族习俗安葬在一处,最终形成了最近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朝汉墓群。
墓地保存较为完整,当地政府还计划进一步对其进行规划保护。在清朝汉墓群前面的村子里,我们碰到了巴登顿珠和洛松次达,他们都是汉族后裔,洛松次达还有个汉族名字叫乔峰,但从相貌轮廓、言谈举止来看与当地人一般无二。他们并不对自己的血统和身份感到特殊,荏苒光阴中,世代相传,他们早已扎根在这片土地,融入了这方水土。
硕督镇党委书记黄显安是在拉萨长大的西藏第二代,来到硕督镇工作后,他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老百姓有许多汉族生活习性,喜欢炒菜做饭、善于腌制酸菜、遇到红白喜事,要去抽签打卦、清明节扫墓,节日里舞龙舞狮……黄书记说,这里自古民族交往频繁、是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大家都安分守己,礼貌相待。解放后,更加相互尊重、扶贫帮困,和谐相处,很少出现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很少发生,多次被评为文明镇、先进镇。
在镇政府大门口的小卖部里,我们见到了来自丽江永胜县的小伙子李仕银,两个月前他刚与当地姑娘群宗结婚,小卖部生意目前一般,但对将来的日子,李仕银充满期待与信心。
新的生机
硕督镇街道长不过300米,但停满了装饰“花哨”的摩托车。黄书记说,全镇818户,摩托车就有近700辆。如今,这个古道重镇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卫生院、信用社、邮电所、敬老院等公共事业单位一应俱全,还建有100千瓦的水电站,现有农牧民专业增收协会2个,群众家家有打酥油茶的电动搅拌机、电视、影碟机,还有电话、冰箱、东风汽车等,喜欢时髦的年轻人用手机打电话,用电脑上网。
随着茶马古道旅游业的纵深发展,这里的许多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正被人们不断发现和重新认识,昌都至洛隆、边坝的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即将实施,还有新农村建设工程,面貌一新的硕督镇,笑迎八方来客。
黄书记充满信心地说,近年来,硕督镇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收个体工商户落户本镇,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据说,由于混血,硕督人个个长得标致、漂亮,大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在镇上、昌都做生意,远在拉萨、成都等地发展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