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共植社会发展的和谐之树

2014-03-12 09:4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共植社会发展的和谐之树

——十六大以来昌都地区关爱民生、促进和谐工作综述

   “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乐民之所乐。”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和措施犹如种子遍撒藏东大地,扎根发芽,茁壮生长,如今,在这片红土地上这一棵棵民生之树已根深叶茂荫及千家万户。

    我们看到,坚持科学发展观,一边是总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一边是兼顾各项民生事业的完善和发展,积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五年来,昌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昌都62万各族群众共同的福祉。

教育为基 心系民生

    2007年,地区拿出了本级财政年收入的20%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全年安排1200万元的教育投入;192所教学点改造及60所小学规范化建设已竣工交付使用;全地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已达到99%、90%、25%……

    滴水见沧海,虽是一组材料里的数据,但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昌都地区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十六大以来,昌都地区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促进了“两基”攻坚、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农牧区教育等工作都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2004年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以来,截止目前,昌都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64%,7县已实现“普九”目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文盲率已下降至3.29%。2003年至今,全地区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到5.83亿元。目前全地区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650所,学校舍建筑面积819818平方米;在校生成逐年增长的趋势,截至2006年底,全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达到110057人。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已达5682人,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77.4.%、96.4%、97.8%。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已步入规范、加速的轨道,同时,教师素质大幅提高,全地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9人;中级职称者630人;初级职称者约3000人。

    随着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昌都各级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涌现出了地区一高、地区实验小学、左贡县小学等一批自治区级、地区级教育管理示范学校;高考、中考和小学内地西藏班考试也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强的良好态势,今年昌都高考录取率为85%,中考录取率为100%,内地西藏班共录取了230人。远程教育向提高资源利用率方向转变,在今年的自治区远程教育工作评估中,昌都被评为“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地区”;芒康县普拉完小、察雅县小学被评为“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地区第一高级中学被评为“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就业为本 保障民生

    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考核标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则证明就业形势不错,并且社会稳定。经过几年的扎实工作,昌都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从2001年的15.7%降至2007年6月的4.04%。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昌都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的五年。就业再就业工作不仅被列入国民经济考核指标,并且在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昌都地区连续制定出台了《昌都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几年来,昌都把提高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作为有效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围绕劳动市场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按照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愿望及基本素质,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统计显示,五年来,昌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2期,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超过3470人次。仅今年第一季度,昌都就举办汽车驾驶、摩托车修理、建筑用工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共17期,培训失业人员179人次。

    党的十六大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确定,民营经济支持就业力度更加明显,昌都地区第二、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机遇。截止2006年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达到8723户,从业人员18750人,注册资金2481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9%、38%和83%。同时,在其它用人单位的积极支持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772个。

    职业介绍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五年来,昌都相继开展了职业指导、就业再就业援助月、劳务洽谈会等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今年4月成立的昌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以及职业培训打开了方便之门。仅今年1至8月份,昌都共开展职业介绍2081人次,其中成功就业1207人。

社保为依  关爱民生

    德西是卡若区城关镇的城镇低保户,每月300元的微薄收入使她和孩子的生活颇显拮据,今年5月地区开设了平价粮店后,她和孩子可以每月从这按进价买到60斤的大米或面粉以及2斤清油,“这的粮食比市价便宜不少,并且质量很好。”虽说并不能给生活带来大的改观,但这细小关怀使德西倍感宽慰。

     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区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目前,昌都地区11个县全部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初步形成了标准适当、覆盖面广、操作规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运行机制,五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604.57万元。 农牧区救助制度进一步深化。2005年,制定了《关于在昌都地区实施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的意见》和《昌都地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等文件,切实把靠自身能力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农牧民特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同时,昌都地区从2005年起,开展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和城镇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县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基金,救助农牧区特困群众503户503人,投入医疗救助资金156.01万元。 积极推进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投资344万元新建了类乌齐等6个县的敬老院,投资1980万元新建了地区和察雅等4个县的老年和社区服务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全地区的老年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同时,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规范农牧区五保供养工作。五保供养标准由以前的每人每年9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年1500元。

    今年,昌都首批600套廉租房已于不久前在卡若区城关镇开破土动工,这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镇困难群众的住房困难,根据规划,“十一五”末昌都地区的廉租房将超过2000套……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我们期盼着这棵民生之树更加枝繁叶茂,我们也必将相信,党心、民心将在这棵大树下凝聚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