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丁青县十六大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变

2014-03-12 09:4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丁青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丁青跨越式发展目标为己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6万多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有关涉农富民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团结拼搏,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农牧民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6底,全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4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75.5公斤以上。
  (一)围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区党委、地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区党委关于在“十一五”期间力争使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舒适的住房要求,积极开展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完成农牧民安居建设853户,其中新建510户,旧房改造343户,总投资达6301.82万元,建筑面积180455平方米,使6033人真正受益。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在探索拓宽农牧民增收途径、树立乡风民俗和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促进村容村貌整洁和推动生产力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地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地委、行署的表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大力支持,党的民心工程温暖了千家万户。
  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十六大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也随着加快,截止2006底,全县小城镇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8万元,县自筹资金196万元,天津援藏资金800余万元,干部集资200万元,私人自筹资金1180万元,完成了县迎宾馆、209米市政道路等建设,小学周转房也将于今年竣工,极大改善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色扎乡和尺牍镇结合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仅使乡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乡(镇)个体户发展到152户,解决农牧民群众就业300人,门面300间,每年可以实现收入180万元。尺牍镇和色扎乡已经逐步成为317国道沿线的亮点。
  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增收工作成效明显。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丁青县“三农”工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时期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促进增收的政策、措施。各级党政组织切实加强对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增收工作,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收。截止2006年底,全县粮食总产达4671万斤。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二是突出抓好劳务输出和虫草采集。十六大以来,丁青县每年劳务输出达11006人次,其中跨县劳务输出2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探索虫草采集管理的新途径,认真组织群众合理有序采集虫草,2006年丁青先虫草产量达到历史新高11360斤,虫草交易额达1.54亿元,农牧民群众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明显增加。三是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涉农部门举办了多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牧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班,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装机容量2500KW的丁青县二级电站(桑多电站)进展顺利,巴达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三期农网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尺牍巴登电站完成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 “一乡一镇”及县城供水工程通过自治区有关部门立项。截止去年年底,全县通路行政村25个,通电话行政村34个,移动通信覆盖10个乡(镇),实现了13个乡(镇)全部通邮,通邮率达100%。2006年,全县新建广播电视站20座,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65%、78%。
  扶贫开发稳步推进。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温饱巩固率达到98.16%。2006年,总投资56.6万元完成27户151人大骨节病搬迁。总投资61.8万元的色扎乡农牧民石材厂和总投资41.82万元的协雄乡农牧民砂石厂、预制厂项目已经自治区审批立项。
草场经营承包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丁青县共完成5个纯牧业乡草场承包工作,实现夏秋草场承包到自然村或自然组789.57万亩,冬春草场承包到户253.22万亩,进一步落实草场管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组建农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地方财政、金融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小额信贷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仅2006年,县财政共安排涉农资金28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安排15万元用于“三农”工作。金融部门共发放农牧业贷款8665万元,较上年增长15.55%;发放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证(卡)6336本,发证面达80.68%;发放小额贷款5886万元。
  (二)坚持“一产上水平”战略,农牧业产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大力实施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一产上水平”战略决策,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和对农牧区工作的领导。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县各级党政部门按照全县的总体工作安排,多渠道筹集资金,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水渠、水塘维修、加固、清淤等工作,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农用物资在春播前全部到位,确保了春耕春播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控制、重点扑灭”的十六字方针,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加强牲畜防疫工作,重点是禽流感和“防五”工作。县委、县府高度重视,责成农牧等部门进行排查,对病畜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同时,丁青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落实“防五”工作目标责任制,堵塞漏洞,在全县开展大规模、全面排查工作,把不明疫病控制在事发地和病发之初,没有蔓延。
  (三)坚持和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切实加大了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仅2006年,县财政共投入350万元,完成了9所教学点的规范化建设,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全县现有中、小学及教学点52所,在校生达到80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06%;全县15—50周岁人口非文盲率为88.94%,脱盲巩固率90.4%。
  农牧区医疗制度进一步规范。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有8377户60958人,参加集资人数5738人,随着新型农牧区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一步深入,全县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人数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共核销门诊费用103.56万元,住院报销89.5万元,合作医疗门诊人数93680余人次。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开展计生政策宣传和节育工作。各种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藏医、藏药事业稳步发展。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保险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2005年1月尺牍、色扎、巴达、甘岩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给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人员深入调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落实救灾资金61.9万元,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四)狠抓农村基础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
  认真开展县乡党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乡(镇)领导班子年龄、文化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领导能力、办事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加强,“一带四创”、“三培养”和“四带”工程继续在农牧区发挥作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全面总结“四五”普法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启动“五五”普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明显加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初见成效。加强了对重点对象、重点区域特别是资源纠纷多发易发地区、边沿边界结合地带的法制宣传教育,受教育群众达10000人次。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深化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和法律援助工作。按照“预防为主、打防结合、重拳出击、重在治本”的原则,严厉打击各类刑事、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局势持续稳定,有效推动了“平安丁青、和谐丁青”建设进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落实信访责任,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全县农村保持稳定。深入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县涌现了一大批三个文明建设示范村镇、示范户。
  总之,在十六大以来,丁青县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尤其是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乡镇基层干部面对种种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高昂斗志和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