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联系实际 多措并举,惠民工程得人心

2014-03-12 09:4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近五年来,丁青县各级领导班子找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路子,以发展城镇建设、转变群众观念为抓手,紧密结合丁青实际,多措并举、勇于创新,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启动丁青县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丁青县农牧民住房现状和县、乡、村城镇面貌,搞活了市场,为群众铺平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真正把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打造成了致富工程和惠民工程,促进了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繁荣,丁青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2399.99万元飞跃到2006年的3483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22.25元上升到2230.02元,群众收入稳步上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 抓住机遇、遇难而上,合理部署成为惠民工程的开山斧
丁青县是一个以半农半牧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县,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化,群众增收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农牧民群众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缺乏科学投资渠道和正确消费观念,严重阻碍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丁青县领导班子针对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有路不会找、有钱不会用”的现状,积极想对策、找门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打破制约瓶颈把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有机结合,使城镇建设有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县、乡、村面貌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发展,群众按步就班式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2004年丁青县启动小城镇建设工程,在连续4年的时间里,丁青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冲破“等、靠、要”的思想束缚激活了以县城为中心,觉恩、协雄、丁青、尺牍、色扎、巴达、甘岩、嘎塔为次中心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丁青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发展中的小城镇为基础,在全县开展安居工程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在农牧民群众尝到小城镇建设带来甜果的同时,趁热打铁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府县长仁青罗布为组长的农牧民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副县长为办公室主任,具体协调各项工作,各乡镇相继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农牧民安居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实施。县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仁青罗布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征集各方面意见建议,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地区有关开展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亲自带队入乡村开展思想动员,冲破层层阻碍,把群众的消费观念引导到安居工程和小城镇建设上来。在两年时间里,共在13个乡(镇)65个行政村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户数2078户,受益群众达13383人,完成投资13099.4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341.6万元,国家投入2914.7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资金206万元),工程建筑面积407971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二、 联系实际、多措并举,勇于创新成为惠民工程的顶粱柱
丁青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安居工程与小城
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优化地域优势。丁青地域优势明显,“317”国道横穿7个乡镇,全县各级领导班子紧紧抓住青藏公路通车的有利时机,对公路沿线乡镇进行优化部署,率先在尺牍、色扎开展小城镇建设,两个乡镇的125户农牧民群众先后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建起87栋砖混结构商住楼,建筑面积达24000余平方米,新增临街门面达315个,解决就业218人,受益群众达497人,年收入达180余万元。2007年又陆续将觉恩、协雄、丁青镇、巴达、甘岩、嘎塔列入小城镇建设与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乡镇,投入资金约3561万元,完成建筑面积37500平方米,建砖混结构房屋125户。随着城镇的发展壮大和城镇设施的不断健全,外来经商人员逐步增多,到目前丁青县有个体经营户665家,比2005年前增长了30%。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丁青县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河沙、石料资源丰富等优势,引进色扎乡花岗岩加工厂,丁青镇砖瓦厂、石灰厂、砂石厂、塑钢加工点、木材加工点等8家私营企业,以缓解丁青县境内的建材需求;三是优化人力资源。由于农牧民安居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工程量大,施工队伍短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丁青县积极采取户主自主建设的办法,通过亲朋好友、邻里乡里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人力问题,同时在绘画和木工活上,动员我县中学技能班学员,帮助贫困户解决建房困难。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丁青县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对存在的困难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渠道,为群众减轻了负担。为确定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民房户型和民房布局,丁青县以《昌都地区民房方案设计图集》为参考依据,结合本地实际和当地建筑风格,对参与建设的民房户型、规格等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了以下几点:1、制定出台丁青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农房建设9个标准,在设计和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对经济条件差的贫困户,在规划建设上尽量降低成本,以减轻贫困群众的负担;2、村落建设以乡镇为中心,县乡岔路为轴线,做到规划到位,建设分步实施;3、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划拨土地),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工程建设达到了高起点、严管理、精规划的目标要求,在建设质量上得到了保证。
木材紧缺一直是阻碍丁青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丁青县因地制宜,积极推广以“工”字钢、铝合金、塑钢等替代木材的使用,每户节约资金约6400元,通过实地操作和宣传,群众对使用“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的积极性高涨,2007年全县共采用“工”字钢1687根,塑钢门窗推广使用800多套。
  三、面貌改观、生活改善,安居乐业成为惠民工程的奠基石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丁青县农牧民群众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工程的热情空前高涨,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幸福新村”、“色扎新村”、“尺牍新村”不断兴起和壮大,全县农牧民的思想观念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生了深刻变化。自2004年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丁青县农村经济总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6.3%,经济总支出为4250万元,群众将手中富余资金用于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到了全年收入的23.82%,丁青县的贫困人口也由2003年的20238人下降到了2006年的15962人,群众脱贫速度加快。
  丁青县在大力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安居”与“乐业”的和谐发展,一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鼓励群众打工增加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二是鼓励群众合理有序采挖虫草、贝母等药材,增加现金收入;三是加强多种技能培训,使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稳步增加现金收入;四是结合地域优势,实施产业战略,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五是鼓励群众在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工程建设中,迁入城镇兴办第三产业,增加现金收入。同时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资金完善交通、能源、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截止目前丁青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6.18公里;争取国家投资5536万元建成的色扎电站、巴达电站、桑多电站解决了县城及7个乡镇群众的用电问题;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一、二期人畜饮水工程,目前已在33个村建设饮水点,解决了9000多群众5万多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今年国家分别投入资金510万元和580万元,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在群众手中有了富余资金,对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截止到2006年底全县有汽车178辆、拖拉机976辆、摩托车8441辆、地面接收机292个、固定电话946户、手机注册用户近6000户,几乎家家都有便携式收割机、脱粒机,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
  丁青县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不仅缓解了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而且成为了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致富工程,真正成为了推动当地基层经济发展的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