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4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汽车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怒江山,穿行于南川谷地。所到之处都是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
洛隆,藏语意为南川谷地,是昌都产粮大县,是藏东的粮仓。有一组数字,很能体现洛隆农业发展的整体实力。2009年,该县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优质青稞生产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二级良繁田、农机化示范区等种植业项目,良种覆盖率达到86%,预计粮食单产达到540斤,总产量达到3724.4万斤,粮食生产连续11年获得丰收。
安居工程建设 新村遍地开花
近几年来,记者三进洛隆,见证了该县农村“旧貌换新颜”的过程。2004年,记者第一次驱车来到这里,虽然粮食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中,但村庄还是传统的模样:房屋凌乱散落在省道沿线和山间或坡地上,村子里垃圾遍地。2006年,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安居工程建设刚刚启动,家家户户正整地坪、建房屋……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仍历历在目。今年,记者旧地重游,发现洛隆农村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新村遍地开花,一幢幢藏式新民居,家家户户屋顶上国旗飘飘,成为省道303沿线一道别样的风景。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洛隆县委、县府先后建成了俄西乡贡中村、娘娘村,硕都镇达翁村、硕都镇小城镇建设,中亦乡加果村、巴里村,康沙镇小城镇建设,马利镇久学村,孜托镇小城镇建设、达古荣村等1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搬迁点和整村推进点项目。截止2008年底,全县2809户群众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今年,该县已安排1924户群众的安居工程建设,到年底,洛隆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安居工程总任务。
农民借“机”走上致富路
走进洛隆农村,乡村道路上拖拉机、农用汽车来往穿梭。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昔日靠天吃饭的老观念如今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农民更积极地应用新型农机具,用农机化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收入,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农忙忙田,农闲忙钱。”已成为洛隆县农牧民群众的一种新时尚。
每天清晨,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村委会门口不约而同地响起拖拉机发动的声音,不大会儿,52辆拖拉机会从村子鱼贯而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加日扎村农民靠经营拖拉机走上致富路。
加日扎村紧邻县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许多农户几年前就购买拖拉机,利用农闲运送砂石,增加收入。“村民阿旺泽登得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后,便萌发了购买农用拖拉机跑运输的念头,心里琢磨“何不买台农用拖拉机像其他村民一样运送砂石增加现金收入呢?”去年,与家人商量好后,买了一台享受6000元农机购置补贴的农用拖拉机。“加入运输队,不怕没活儿干。今年我在工地上光运送砂石就挣到了3万多元的收入。”正从孜托镇扶贫砂石场运送砂石的阿旺泽登依靠拖拉机增收感到很满足。2008年组建的加日扎村拖拉机运输队,已拥有52辆拖拉机,同时创办了自己的拖拉机维修及零配件销售点。运输队积极与施工队、砂石场协调、沟通,截止10月中旬,运输队收入达到142500元。
孜托镇夏果村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协会+农户”的形式,成立了由16家农户组成的农机协会。协会成员布琼瓦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好,咱农民致富有奔头。”去年,他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购买了一台农用拖拉机,从事农机专业服务,当年纯收入就达3.5万余元,走上了致富路。
协会把全村农具购置补贴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优势,为二级粮食繁育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以及邻近乡村提供“耕、种、收、脱、运”一条龙服务,实行“统一联系作业、统一调度、统一组织、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核算收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协会自今年4月份成立以来,完成了二级粮食繁育基地、青稞标准化栽培区机耕机播4200亩,完成机收4200亩,创收12000多元。开展各类运输1000余次,总收入达到10万多元。
唱响特色“致富曲”
近年来,洛隆县坚持““扶持农户、带动基地、做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资金补助、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唱响特色产业“致富曲”,使当地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以前主要收入仅靠家里几亩多地的农田。在县农牧局的鼓励扶持下,2007年在自家地里盖起了两个蔬菜温棚,也开始养鸡,家里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孜托镇阿托卡村民阿西措姆告诉记者。
在阿西措姆家的蔬菜大棚里,黄瓜、番茄、辣椒、芹菜、花菜等蔬菜应有尽有。虽然辛苦,但她很满足:仅今年,养鸡场的200多只鸡和鸭,已经卖出去了150多只,加上种植温棚蔬菜,截止10月中旬,家庭收入就达到21000余元,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
洛隆县在稳粮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3年来,建设195座大棚温室和高效日光温室种植绿色蔬菜,不但解决了当地农牧民吃菜难问题,而且带动了700多户增收,户均增收2200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洛隆县在县城城郊建立了2个养猪基地和2个养鸡基地,共扶持带动17户群众参与藏猪养殖业,户均增收2000元;扶持专业养鸡户1个,带动3户农牧民参与,养殖户年增收达到8000余元。通过发展特色养殖,有效带动了周围群众参与养殖业的积极性。
在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下,自2007年开始,俄西乡中贡村村民向林开始养殖藏猪,现存栏10头。去年,他家的藏猪已经出栏3头,增收1800多元。“我们村共有17个养猪专业户,县科技养殖培训示范基地免费提供了猪仔,还提供技术指导和疫情检查,到目前我家已出栏藏猪6头,增收近3600元。我还种植了几亩蔬菜,计划通过种植养殖结合的方式,扩大规模,多增加点收入。”向林对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实惠感到很满足。在2007年县科技养殖培训示范基地接受培训后,该村村民阿旺顿珠也开始养殖藏猪,现存栏8头,今年准备出栏4头,预计增收2400多元。
增收协会开启致富“金钥匙”
从嘉玉桥到白达乡,20多公里长的公路,宛如一条白色缎带蜿蜒飘荡在怒江峡谷里。路程并不很远,但却险得可怕,即窄且陡,坐在车上俯瞰怒江,仿若浮在半空。2006年修通的这条公路,彻底改写了白达乡闭塞的历史。白达乡地处怒江江畔,四周山峦叠嶂,拥有独特的河谷地带气候。蜿蜒东流怒江边上的那块绿地似乎有点吝啬,与其他乡镇相比海拔相对较低,盛产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虽人均耕地较少,但物产丰富,可称“世外桃源”。
公路修通了,如何把白达乡的经济作物组织起来,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7年,白达乡成立了“农牧民增收协会”,对通托、白托两村的核桃、苹果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为两村增收3.2万元。
通托村村民布拥罗布是 “增收协会”牵线搭桥的直接受益者。今年他通过协会出售了200斤核桃、1200斤苹果、4斤花椒,收入达5760元。
“跟着协会走,销路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咱们有钱赚。”尝到甜头的布拥罗布对协会的作用赞不绝口。
2009年8月份,白达乡核桃、苹果、花椒等农产品陆续进入成熟期,该乡增收协会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宣传,加大销售渠道的组织管理力度,“协会”从两村收购了3000斤核桃、5000斤苹果,统一拉运到县城销售,县城居民十分喜欢,踊跃购买,几天之内将8000斤核桃和苹果销售一空,直接增加群众收入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