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3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进行了著名的昌都战役,这是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最后一役,揭开了昌都历史的新篇章,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昌都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今日的昌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安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昌都巍然屹立在西藏东部。值此昌都解放60周年之际,隆重纪念这一光辉节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昌都解放为西藏和平解放铺平了道路,实现了西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性转折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总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有藏东三江流域之称。昌都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壤,西南、西北分别与林芝、那曲地区相邻,北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昌都成为连接藏、青、滇、川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昌都的历史十分悠久,位于卡若区的卡若遗址是西藏高原上发现的第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也是迄今为止西藏发现的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展示了五千年前昌都地区灿烂的原始文明。吐蕃时期,昌都在祖国西南边疆各兄弟民族的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世纪中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昌都是西藏与中央政权联系交往的重要纽带。1368年明朝建立后,接替元朝治理西藏,实施“多封众建”的政策,昌都地区由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1644年清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在昌都设置了文武官员和营汛台站,分封僧俗领主。历任驻藏大臣多由此进出西藏,承担内地与西藏主要物资运输的茶马古道由此穿越,不仅密切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防,也使昌都成为祖国内地与西藏高原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时西藏仍然维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人民遭受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压迫和剥削,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为把西藏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确定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方针。但是,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在某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不顾国家和西藏人民利益,拒不接受中央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号召,并调集藏军主力,部署在金沙江西岸,妄图凭借金沙江天险,以武力抗拒和平解放。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政府于1950年10月命令人民解放军发动昌都战役,为解放西藏排除障碍。在毛主席的亲自指导下,西南军区以18军为战斗主力,从德格、巴塘正面向西进军,同时云南14军126团、西北军区的青海骑兵支队、新疆独立骑兵师先遣连配合18军作战,由云南、青海、新疆入藏,形成多路向心的态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翻雪山、趟冰河、攀悬崖、跨险峰,结合正面进攻和侧翼牵制,以强大兵力实施纵深的战略迂回,迅速截断了藏军西退南撤之路,历经十八天20余次大小战斗,歼灭藏军主力5700余人,取得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50年10月19日昌都城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猎猎飘扬。 昌都的解放,促成了“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昌都战役的胜利,震动了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鼓舞了爱国进步力量,主张分裂的摄政达扎不久被迫下台。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再次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给西藏爱国力量以巨大支持和鼓舞。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爱国上层人士力主和谈,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藏民族从此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走上了自由幸福的光明大道。 昌都的解放,为党在西藏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经验,为解放西藏建立了后方基地。昌都解放后不久,就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过渡阶段政权机构——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随后各宗也成立解放委员会。在地区和宗两级解放委员会中,各族各界委员坦诚相见、协商共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对西藏上层人士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成广泛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和以后的一系列斗争中,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上层爱国人士,影响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昌都地区作为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后方基地,各级组织和人民通过各种运输队,把大量军需和援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各地,积极送子弟参加革命,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输送、培养了大批干部,促进了西藏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 昌都的解放,以及之后进行的平叛改革,为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了生产力。西藏和平解放之后,西藏少数地方上层反动势力害怕民主改革触动其阶级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首先在昌都地区发动以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度永远不变为目的的局部武装叛乱。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中央果断决定,一方面坚决平息叛乱,一方面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当时的昌都平叛任务最为艰巨。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到1961年彻底肃清了叛乱武装分子以及空投特务分子,粉碎了国外反华势力勾结境内反动上层分裂西藏的阴谋,稳定了川、滇、青及藏东的政局。同时,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主所有制,世代被剥夺一切权利的农奴和奴隶获得新生,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昌都的解放,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伊始,就“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修建康藏公路(1955年改称川藏公路),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车至拉萨。在修建康藏公路期间,昌都各宗(县)动员了近20万头牲畜,完成了运输任务约68万驮,采购青稞、酥油、肉类等300余万斤,为支援筑路做出了积极贡献。随后修建的滇藏公路、黑昌公路,使昌都初步建成为藏东交通枢纽,昔日荒凉的山坡上和峡谷间出现了许多集镇,新建了机关、工矿企业、百货公司、邮局、银行、医院和学校等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加强了与祖国内地的物资文化交流,巩固了各民族的团结,为全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在中央治藏方略指引和区党委正确领导下,昌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 60年岁月沧桑,60年翻天覆地。昌都解放以来,经历了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平叛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历届地委、行署班子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人民,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对口援昌省市及中央企业的大力帮助,化作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负重前进,励精图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解放前的昌都,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特别是政教合一制度下,宗教和寺院无穷无尽地消耗人力、物力资源,奴役人们的精神,严重地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进入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9亿元,比1958年增长140倍(按现价);第一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21.96亿元、7.02亿元、5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68倍;财政收入达2.78亿元,比1958年增长103.9倍。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华润雪花啤酒(西藏)有限公司的易拉罐生产线正式投产;昌都高争水泥供不应求,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丰富的“三江”水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9164公里,其中黑色路面达到723公里,绝大部分乡(镇)通公路,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72.5%,彻底改变了昔日全靠人背畜驮、走骡马驿道、过溜索藤桥的落后状况;1995年修复通航的邦达机场,开通有昌都至成都、拉萨的航线,是进出藏便捷的空中走廊,将原来相对封闭的昌都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商贸、旅游业日趋繁荣,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前的昌都,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维艰,没有土地、草场、牛羊,终日辛苦劳作,吃不饱、穿不暖,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2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5.6万吨,肉、奶产量分别达到7.34万吨、7.9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4元,比1958年增长1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9元,较之以往有了飞速提高。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45752户农牧民安居工程、11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0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30余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区水、电、路、邮、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共有40余万农牧民用上安全饮水,近30万农牧民用上电,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话、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昌都镇由解放前少量低矮土房、城区人口2000余人的偏僻小镇,发展到目前市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人,水、电、路等市政功能日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东明珠。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前的昌都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只有两所私塾,学生不到20人,自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昌都小学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只有贵族僧侣教育发展到初步建立起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从过去只有极少数特殊人群享受的教育发展到广大农牧民子女普遍享受“三包”政策和优质教育资源,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成长成材,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截止2009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生达107626人。小学、初中、高中就学率分别达到98.23%、90.58%、26.1%。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0年全地区没有一所医院,仅有少数僧医及零星的民间藏医,缺医少药,百姓生病既没有钱,也没有地方看病治病。如今的昌都已经建成中医、西医、藏医结合,以昌都镇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各级政府对农牧区医疗制度的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80元,仅2009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各类医药费5000余万元。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人口由1959年的25.48万(含察隅县)增加到64.18万。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有序有力。初步建立了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和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得到落实,养老金社会发放达到100%。建有敬老院20所,老年社区服务中心4个。积极探索和建立促进高校毕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完善城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与安置转业工作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援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企业下岗工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1%以上。 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央多次拨付专款维修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都噶玛寺等3处古建筑和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旧址等8处革命文物点的保护方案已经批准。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文得到广泛运用,中小学积极推行“双语”教育。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有地区群艺馆1座,地区图书馆1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座,乡镇文化站7座以及农家书屋88个,建成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站1800余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6%以上。地县各级民族歌舞团经常深入基层送戏下乡,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地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96座(其中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座),僧尼13695名,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 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坚持“稳定、调整、培养、引进”的人才工作方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地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7953人,约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23%,其中少数民族576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4.4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为389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31%。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积极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四大工程,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全地区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天然草场面积540万公顷,森林面积3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18%。 社会日趋和谐稳定。解放前,昌都地区民风尚武,社会治安混乱,人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解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政法等部门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大力开展重点治乱和专项严打整治行动,缉枪治爆、命案侦破、追逃和打击犯罪分子等专项斗争,重点推进昌都镇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试点工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由于昌都长期以来是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敌社情复杂,且人口与资源矛盾十分突出,封建农奴残余思想在极少数社会成员头脑中依然存在,法制意识淡薄,宗教氛围浓厚,因虫草、草场、矿产等资源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昌都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党委关于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明确“讲策略、手不软,抓重点、落实到位”的维稳原则,将教育与打击、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达赖集团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寺庙属地管理原则,不断深化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平安和谐寺庙建设,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确保了社会局势总体稳定。 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坚持把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与昌都的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理论武装、提高素质上下功夫,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突出坚定理想信念,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敢于同达赖分裂集团作斗争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评价办法;注重从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锻炼干部;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应对重大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等方面培养干部,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 注重从县以上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情况复杂、不稳定因素较多的乡(镇)、村(社区)任职或挂职,以“五个好”为目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整顿建设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班子,引导村党支部有效掌握执政资源,鼓励他们运用政治智慧,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和执法撑腰打气。目前,全地区共建有覆盖城乡的各类基层党组织1959个,其中党委181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1760个,党员总数达到26808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有22943人,占党员总数的85.6%,妇女党员有5480人,占党员总数的20.4%。 人民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参与日益广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9707人,占全地区干部总数的68.77%;各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近5500人,占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76%;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地区妇女干部总数的77%。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地区、县、乡人大代表中,分别占86%、90%、96.5%。地区政协1959年成立以来,广泛吸收藏族和其他民族及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现有数百名民族、宗教界人士担任委员,地区政协有8位藏族同志担任主席或副主席。 60年的沧桑巨变,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60年的历史跨越,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巨大关怀和各兄弟省市、中央企业的无私援助;60年的辉煌历程,凝聚着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60年的伟大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才能确保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康;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群众,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昌都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矢志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确保生态良好,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的大好局面,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年初召开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区党委紧接着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当前,昌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又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压力同在。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为契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紧紧抓住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两件大事,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两个重点,既顾及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注重需要又考虑可能,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增长、保持稳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积极推进昌都国家能源接续基地建设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致力于建设藏东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实现社会局势长治久安,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昌都。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不低于15%,力争达到134亿元,人均GDP达到19970元;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2%,达到5.33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到651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近7%的增长速度,达到17497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显著提高,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卫生条件更加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2020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力争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人均GDP达到3864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的格局;地方财政在继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达到10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到1148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近7%的增长速度,达到2454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区同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 我们将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巩固提升一个根本(以农牧业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完善一个基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两个支撑(以矿产和能源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商贸和旅游为重点的三产发展)”的发展思路,抓住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致力于建设藏东经济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着力抓好十项工作:一是继续大力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牧区电力普遍服务,实施薪柴替代工程,整合项目和资金,抓好农牧区水、电、路、视、讯、邮、医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在“十二五”末,让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吃上干净卫生的水、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产品、龙头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千方百计促进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三是积极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三农”能力,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按照昌都在国家交通规划中的定位,着力构建一个枢纽(国家一级交通枢纽)、两大中心(物流中心和客运集散中心)、三条干线(国道317、318、214)、四种方式(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辐射多个省市的8小时交通经济圈。加快川藏、滇藏进藏公路干线整治改建工程,实现地区内主要经济干线路面黑色化,积极协调滇藏公路新通道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川藏、滇藏铁路和那曲至昌都成品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机场及航空建设,完成邦达机场跑道盖被工程和航油配送工程建设。五是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整装开发”和“抓大关小”的原则,加快产业建设,大力支持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矿产资源开发,做好类乌齐卡玛多菱镁矿、煤炭综合开发项目,积极推进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尽快启动藏东南三江水电开发,加快藏东电网建设与建材业(水泥)建设步伐,努力推进国家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六是积极培育发展以旅游业、建筑建材、藏医藏药、商贸为重点的新的增长点。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力度,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八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搞好昌都镇旧城改造工作,加快其他中心城镇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九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玉树、甘孜、迪庆等毗邻地区在经济、文化、维稳、党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努力建设藏东经济区。十是切实做好受援工作,主动加强同天津、重庆两市以及中国电信公司、中国远洋集团、中国一汽集团、中国铝业公司、武汉钢铁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对口援藏单位的沟通与联系,拓宽援藏渠道,把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经济援藏以及金融服务援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援藏工作内涵,发挥援藏工作综合效益。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以及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高举“五个维护”的旗帜,全面贯彻“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方针,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维稳措施,努力实现昌都长治久安。重点落实六项措施:一是完善党政军警民联防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确保社会局势和谐稳定。二是以落实属地管理原则为基础,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为抓手,以延伸链条和强化管控为突破口,建立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宗教领域稳定。三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集中整治工作,把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做好,解决稳定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基层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筑牢基层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四是严厉打击各类刑事案件,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坚决打击一切违法破坏活动,重拳打击各类涉黑涉恶犯罪。五是完善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和民情分析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和基层调解工作,整合力量,加强基层维稳力量建设,把矛盾纠纷化解的重心放在基层,把各项工作抓在日常,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六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将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这两个重点,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高稳昌兴昌能力和水平来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提升各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加强四项工作:一是始终把以反分裂斗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深入持久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推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二是坚持不懈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多出举措,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为基层组织排忧解难。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坚决撤换不称职干部,把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愿做、会做、善做群众工作,有干劲的干部选拔充实到乡村一级工作;为基层干部撑腰打气,让村支部有效掌握执政资源,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和效能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察民情、讲实话,鼓干劲、出实招,真心实意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尽力改善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四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作为西藏的东大门和康区腹心区域,昌都的发展关系全区的发展,昌都的稳定影响全区乃至整个藏区的稳定。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就昌都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小康昌都、平安昌都、和谐昌都、生态昌都建设进程,不断开创藏东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系中共昌都地委书记 王瑞连 昌都地区行署专员 吾金平措)
部门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