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2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近日,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队组织召开学习会,传达学习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同志的重要批示和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在全区援藏干部领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同志在昌都地区援藏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队领队、重庆市援助昌都地区项目建设管理指挥部指挥长杨树海同志主持学习会并就贯彻落实好市委领导批示和有关会议精神提出要求。昌都地区和芒康县、类乌齐县部分援藏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会,畅谈援藏前半段的体会和今后打算。
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队领队、重庆市援助昌都地区项目建设管理指挥部指挥长杨树海强调,从区、地最近召开的援藏干部座谈会情况来看,区、地对援藏工作更加重视,对援藏干部也更加关心。大家要领会好区、地座谈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常委、地委书记罗布顿珠同志提出的“要进一步认识援藏工作的重要性、要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援藏会议精神、要加强受援工作、要向两市六企汇报援藏干部情况、要加强对援藏干部队伍的管理”五个方面的要求来开展援藏工作,更好地体现援藏工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
会上,杨树海同志指出,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近期编发了《干部综合工作动态》,客观、详实地介绍了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工作和援藏干部情况,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同志再次作出批示:“很好,援藏工作艰巨,援藏干部辛苦,要多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这充分说明我们开展的援藏工作不仅在昌都获得好评,也受到了市有关方面的关注,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大家要倍加珍惜,把领导的鼓励化为动力,进一步把重庆援藏工作做得更好。
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学习中表示,大家一定会认真领会市委领导的重要批示,深入学习区、地援藏干部座谈会精神,深刻思考今后的工作重点和难点,真正把重庆的重托和昌都的厚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用实实在在的工作造福于昌都各族人民、打造好“渝六援”品牌、树立好重庆授藏新形象。高标准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援藏任务。
市委组织部通报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情况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干部综合工作动态”2011年第14期(总第29期)将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情况列为专题简报,上报中组部以及相关市级领导,下发各区县、市级各部门。
情撒雪域 建功高原——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情况简述
编者按:我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一年多来,吃苦耐劳、主动融入、全心奉献,为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委书记薄熙来专门批示,勉励援藏干部“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昌都地区做出更多贡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先后六次对援藏干部作出重要批示,肯定“援藏的同志们耐劳吃苦、表现优秀,很不容易。” 援藏干部派出单位要“真正关心、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援藏干部,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做出更大贡献。现将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情况刊发于后,供各地各部门参阅。
按照中组部援藏干部选派计划,去年7月,我市第6批33名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用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建设西藏、奉献边疆。他们饱含深情,把西藏当家乡,视发展为己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公仆情怀,从资金、项目、产业、智力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援藏工作,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雪域高原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惠民生,热切关心群众期盼。懂民心者,得民心。进藏以来,援藏干部不顾艰辛、深入一线、叩问民生,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上。在海拔4000米的昌都地区,援藏干部强忍高原反应,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藏区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所思、所想、所盼。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经济援藏工作,把资金、项目投向群众急需、见效明显的领域。第六批干部援藏期间,全市确定政府援建项目17大项24小项,总投资额达1.73亿元,援藏干部还通过自己努力,不遗余力争取计划外援助资金达3682.7万元。其中,85%以上的资金项目将投向农牧区急需的城镇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中小学校舍改造、饮水工程、电力广播、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民生领域。为满足藏族同胞文化需要,援藏干部会同市文广局,组织我市文艺工作者进藏开展“唱读讲传”近20场次,极大丰富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生活,增进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我市近日还定向实物援助昌都价值1300万元的笔记本电脑4000台,重点投向1142个驻村工作队,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信息化水平。
思长远,着力增强藏区造血功能。“用先进理念援藏,重点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着力激发西藏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我市援藏干部一以贯之的援藏工作思路。着眼未来,援藏干部会同市规划局、市规划设计院,克服昌都地势复杂、基础资料不足等实际困难,成功编制完成了涵盖11个县,近30平方公里的城乡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为下一个十年建设发展绘制了蓝图。在第六批援藏干部的真诚感召和推动下,市农科院、市广电集团、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市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先后进藏,对昌都农牧业发展、广播电视线路改造、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了无偿技术支持,直接为昌都减少开支近200万元,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00余人。坚持发挥地区优势、走符合藏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类乌齐县牦牛育肥、菱镁矿生产和藏药材加工三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芒康县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牧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各专业技术干部发挥所长,无私“传帮带”,被干部群众誉为“良师益友”。特别是我市援藏医务人员,不辞辛劳、救死扶伤,广泛开展下乡义诊,通过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理论水平,目前,已完成临床诊治病例3万余例,开展现场讲学1000余场次,成为了当地医生的好老师,百姓眼中的“活菩萨”。
舍小家,播撒人间真情。“像建设家乡一样建设西藏”,是援藏干部的共同心愿。面对进藏带来的身体、意志、能力和情感等多重考验,援藏干部不离不弃、舍小家顾大家,为援藏事业奉献着自己的赤子之心。援藏干部领队杨树海,为在昌都建立起第一所社会资本援助的希望小学,不顾道路崎岖、山高路远,亲自投身学校引资、选址、立项等工作,七天在高原上整整往返4640余公里,历经险情不断。第六批援藏干部向兵,下乡执行任务时汽车侧翻,曾在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零下10余度的风雪中经历生死考验,当其获救后,仍毅然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后再返回单位单位治疗。我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中有3位女性,当谈及亲人、小孩时,她们常常饱含热泪、心怀歉疚。重庆援藏医生傅利,在父亲离开人世时,依然坚守在手术台上抢救着藏族同胞。春节返渝休假,我市援藏干部总是最后一批离开,次年最早进藏的一支队伍。一年援藏后,大多援藏干部身体身体出现了“3个变化”:头发白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但问及援藏感受时,他们却说“一朝援藏行、一世西藏情,自己的一生因为西藏情结而充实、完整”。援藏干部还自发出资20万元,建立了“重庆援藏干部助学基金”,已先后资助10余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并计划争取支持,未来两年在昌都地区每所完全中学设立“渝援阳光书屋”,促进藏族学生获取新知、拓宽知识面。
树形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援藏干部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自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在临时党委的领导下,援藏干部积极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进藏“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的主题讨论,深入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次西藏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引导干部树立起“丰富阅历、磨砺意志、服务昌都”的援藏观。建立完善了《援藏干部管理办法》、请销假、重大事项汇报、谈心谈话等制度,完善了干部考核奖励办法,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好机制。
援藏干部带着重庆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用自己人生中最珍贵的3年,在雪域高原书写着自己的大爱情怀,在艰苦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藏区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赢得了各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第六批33名干部援藏干部进藏一年多来,有12名同志年度考核优秀,15名党政干部因表现突出而加重了工作分工,相当部分专业技术干部成为了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并加任了行政领导职务。
各方携手 爱心救助高原心脏病患儿
8岁的四郎尼玛是丁青县色扎乡人,几年前就出现了嘴唇发紫、呼吸急促、走路吃力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时被告知可能是心脏病,需要到内地大医院治疗。由于家境贫困,小四郎尼玛的病就这样一直被耽搁着。
2011年11月下旬,由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刘万利率领的2011感动重庆大型公益广播电视行动摄制组走进西藏昌都,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摄制组在采访中,了解到了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困难情况。回到重庆后,刘万利立即联系,积极促成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队携手联合,共同联合行动,爱心救助青藏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给生命一次机会,给孩子一个未来,一场绵延千里的爱心接力赛立即展开。
重庆援藏干部领队杨树海、援藏干部杨健、姜万川等密切协作,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在昌都地区11个县寻找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最寒冷最缺氧的时节,由大坪医院院所长周林、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陈修身率领的专家队伍于
四郎尼玛等四个贫困家庭藏族孩子接受免费救治只是爱心救助青藏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前奏。在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队的共同推进下,今后更多的高原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被送往重庆接受免费手术治疗。在此期间,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的重庆卫视频道、新闻频道将对爱心救助行动进行全程直播报道。大家共同期待着孩子们受伤的翅膀再次展翅,梦想的花朵在春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