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5 17:2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嘉绒”全称“嘎尔嘉尔木察瓦绒”,意即“东方嘉木墨尔多山系的热带农区,简称为嘉木绒或嘉绒”。
这里村寨密布、梯田层层、高山峡谷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草原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由于人们居住集中,其娱乐方式自然成了群体性。群体而歌,群体而舞,这种形式便是今人称之谓的“嘉绒锅庄”。
嘉绒锅庄过去又称四土锅庄(过去无行政区划时,人们称嘉绒地区为四土地区)“四土”指今天马尔康县境内的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土司管辖地区,故人们称嘉绒锅庄为四土锅庄。历史上它曾一度与“西藏歌舞”、“甘孜踢踏”“巴塘弦子”并列为我国藏区四大舞种。
嘉绒锅庄主要流行于阿坝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米亚罗及黑水部分地区(州外还有雅安宝兴县、甘孜丹巴县)。
嘉绒锅庄源于苯教时期,苯教传入阿坝大约是公元2世纪,即吐蕃第九位赞普布德甲时代(东汉顺帝时期),由苯教始祖六大嗣承之一的汉族译师勒当芒波传来。据《美言宝论》记载:“嘉绒地区的苯教徒吉尔多美在墨尔多山下掘出三十五部苯教大译师勒当芒波秘藏的经典”。吉尔多美得到三十五部苯教经典后,一天他睡梦中上天托梦于他,要他顺大渡河往上寻找一处河床象新月形,两面山顶上的天空呈新月形,河水弯弯象新月形的岸边修建苯教寺院,作为弘扬苯教的基地,吉尔多美按照神灵所示,顺河流往上走了几十公里,来到今金川县安宁乡三公里处,果然发现与梦中所说三弯形相似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此动工修建苯教寺院“雍忠拉顶”,成为当时藏东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雍忠,即万字符号“ ”,雍忠在苯教文献中与两则早期神话有关,一则描述了宇宙最早依靠气流运动形成十字形状,进而繁衍了各种生灵;另一则描述了人类从太阳神的光芒中繁衍生息的过程。十字形的雍忠被认为是火和太阳崇拜的象征。
关于嘉绒锅庄的社会功能,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87)的《章谷屯志略》中就载:“每逢喜庆辄跳锅庄,自七八人至一二百人,无分男女,附肩联臂绕径而歌,所歌者数十百种,首尾有定局,其中所歌在人变换之巧拙,其语有颂扬者,有言日月星辰者,有论阴晴风雨者,有念稼穑之艰难者,有谓织衽之辛勤者……有男女相爱悦者,有互相赠答者,有互相讥讪者……”
千百年来嘉绒藏族世世代代以锅庄为乐,以锅庄为伴,在锅庄人们倾注了他们的感情,喜、忧、悲、苦以及欢乐和希望。可以说“达尔尕”是嘉绒藏族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嘉绒锅庄分“达尔尕底”(大锅庄)和“达尔尕仁”(小锅庄)两种。
封建农奴社会,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等次观念相当严重,那些所谓达观显贵在公共场所出现,老百姓都要弯腰弓身相迎,不能目视,只能唯唯诺诺、必恭必敬,久而久之这种形体动作被带入锅庄动律之中,加之大型集会都有土司头人参加,因而嘉绒锅庄(笔者观察了过去老锅庄中)几乎所有锅庄都有共同特点,即上身前俯,弯腰、双腿委曲,出现前靠后蹲的动作。双手胸前摊掌,男女舞姿端庄,表现出一片含蓄和虔诚。
达尔尕仁流布于整个嘉绒地区,其中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米亚罗地区最具特色。
对于这种表演形式,早在1937年3月10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由庄学本撰写的《羌绒考察记》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小锅庄的表现形式。当时庄学本来到卓克基、受到土司热情接待,下午土司陪他一道观看围着篝火起舞的嘉绒锅庄,不一会儿,土司告辞离去,庄学本喜好摄影,继续在场内摄影,“到了明月初升时,老年舞者纷纷离去,场上所剩青年男女,牵手绕臂,兴趣不减。”由此可见,小锅庄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
小锅庄热情奔放,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喜悦之情,因而其唱腔曲调多体现在轻松明快方面。
嘉绒锅庄的另一个佼佼者,即以“天下第一锅庄”著称的“马奈锅庄”。
笔者前面谈到西藏东部最大的苯教寺院“雍忠拉顶”于藏王赤松德赞执政时期的藏历土狗年间修建完毕,为庆祝寺院的落成,表演了当地的民间歌舞,众所周知当地的民间歌舞即今天的嘉绒锅庄,而这个当地就是今天的马奈地区一带。
马奈锅庄区别于一般自娱性和情绪性的锅庄,它有一整套表演程序,如锅庄表演前,要请苯教高僧颂经,煨桑(燃烧柏树枝),祭祀墨尔多神,然后进行表演(今天开场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艺人祝词、开坛)。
随着雍忠拉顶寺院影响的不断扩大,马奈锅庄也随之身价倍增,随着朝拜雍忠寺的信徒,马奈锅庄也被带往外地,主要是顺大渡河流域传到了今天甘孜丹巴县、八地、八旺等地。笔者调查马奈一带老艺人得知,过去丹巴、八地、八旺一带的一首锅庄词中唱到:“采蘑菇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生长的土壤/跳锅庄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产生它的地方/欢乐的锅庄来自哪里/上游马奈是它的家乡。
马奈锅庄区别于其他锅庄的最大特点是,男队领舞人和女队领舞人从不会面和并例行进,锅庄开始时男队单行一排,女领队排在男队末尾,锅庄进行中,男女领队带着各自的舞队相互寻找和尾随对方最后那位演员,故而男女对形都是朝相反方向前进,队形变化复杂。
马奈锅庄开始之前要进行交帕子或献哈达仪式,相传这是源于古代,锅庄开始时,要向部落首领或寨主、土官头人敬献珍贵的兽皮或良鹿角等东西,现在演变为向领舞人献哈达或帕子。仪式开始前男女各站一边,男女交替对唱,歌词因内容而变换,如是送男子出征或出远门则唱《送君送到马邦河坝》曲调忧伤,充满着依恋不舍之意,唱词结束时,女领队将哈达双手捧上半跪于地,献给出征人,祝他们早日凯旋而归。另一种是女领队敬献帕子,表示对他的尊敬,请他带领舞队跳好这场锅庄,歌曲唱的是《小伙子的帽子多漂亮》。
马奈锅庄动律上区别于其他锅庄的是,随着第一句歌词的结束,才起步跳,左脚在前边跳三步然后跳三下停!待第二句歌词结束后又跳,这样突动突静的动律是其他锅庄所不具备的。
马奈锅庄另一个特点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女子服饰的特别,马奈女人在跳锅庄时,要穿三件套服饰,最外面的是一件披风,中间是大襟藏袍,里面是长袖衬衫配深桶裙。这三件套有它特殊的功用,外面的披风将第二层镶嵌着水獭皮的华贵的藏袍裹的严严实实的,而披风是红白两色,过去是羊毛织成的黑白两色,这种妆扮,给人庄重、稳健的感觉,也表示对土官头人,和佛教高僧的尊敬,当达官显贵退场后,人们脱去披风,露出雍容华贵的大襟长袍,而大襟长袍的着装方式又与众不同,众所周知藏袍与腰带是密不可分的,而马奈人的长袍不用腰带,只在右腋下用布条打一个活节,因而整个形体显得宽大,不够紧凑,锅庄跳至一定时候,当场内的父老、兄长退场后,青年们脱去长袍,露出艳丽夺目的衣饰、别具风格的百褶裙,衬托出婀娜多姿的体态,这是对小伙子的诱惑,这时的马奈锅庄才算是上了高潮的阶段,直到通宵达旦。
马奈锅庄迎送宾客的舞蹈庄重稳健,其音乐结构也和其他大锅庄音乐结构相同,但青年们欢悦的锅庄则不然,其曲调欢快流畅,欢快的曲调撩拨舞者的激情,荡漾的激情又牵引出舞者的舞姿,在速度由慢而快的的激励下,舞步加快,最后达到狂歌狂舞,在男女的吆吼声中结束。
(责任编辑 次仁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