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恐龙化石
2014-03-15 17:2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1976年夏秋之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同志在西藏昌都地区的达玛拉山西坡大野区发现恐龙及鱼类化石。在五个主要化石英钟主地共发掘化石20余箱,4吨从重,初步鉴定分为十多个类别,其中不少是别处尚未见过的新种。这五个化石主地可分为三个动物群,即鳄鱼动物群;晰龙动物群;晰脚动物群,在层位很近的化石层里,化石如此集中,门类如此繁多,这在脊椎动物的发掘史上还是少有的。恐龙化石种类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细小灵巧、行走敏捷的虚骨龙;有鸭头多牙、两足行走的角龙; 有背负甲片、头尖爪锐的剑龙;有两颧外突、面似鹦鹉嘴龙;有头部较小;脖子细长灵活、身躯宽扁、四肢成鳍状的蛇颈龙;还有体长70多尺,抬起头来有三层楼高的雷龙等。 在昌都达玛拉山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量的是晰脚类恐龙化石。据学者们研究,昌都的晰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约一亿六千万年至一亿四千万年之间。在恐龙演化史上,它们既具有原始的特征,又兼有进步类型的特征。 这些恐龙以柔软的植物为食,也捕吃小鱼和蚌类,具有两栖类的生活习性,身大头小,牙齿扁平,呈勺状,每只恐龙约有60颗牙齿。身长16米左右,身高在3米以上,前肢短,后脚长,行动迟缓。据推算,昌都恐龙的体重在30至40吨之间。庞大的身躯需要大量的热量,只有不断地进食才能足热能的需求,水陆两栖保证了它们的食。由于不断地进食,牙齿就会磨损,所以上下牙床的牙齿就不断替换,不时增生新牙。为了适应水中生活,昌都晰脚类恐龙的脊椎有很多坑窝。。 四肢关节面粗糙而极不发达,与其巨大身躯相比较,腿骨显得过于细小,四足扁平起到“蹼”的作用。它们的脖颈很长,眼睛和鼻孔一般都生长在头顶,只要头稍微露出水面,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和窥测周围的动静。 都发现的晰脚类恐龙身躯庞大,而脑子却非常微小,其脑容量是恐龙中最小的,据测只有500克左右。在它的脑后有一个很大的脑垂体,它接受到感觉后,把信息通过脊髓传到腰间部,在此处有一个比脑子大好几倍的脊髓体,科学家们叫它神经结,实际上就补偿了脑子指挥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