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0:3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2009年初,昌都制定了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8 亿元以上,确保增长15%的目标任务。
2009年末,昌都完成全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同比增长1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增长1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17.4%。
从去年年初到今年年初,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认真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举措的一年。“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昌都确保了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在保增长的道路上保持了昌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巩固提升一个根本——农业
“发展农业是我们的根本,粮食上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王瑞连明确指出。
2009年,昌都以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以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支农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 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全年涉农投入达18.9亿元。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9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到15.56万吨;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地区新生仔畜成活率达96%,成畜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牲畜出栏112.05万头(只)。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昌都充分挖掘农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积极培育龙头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昌都地区蔬菜基地建设和八宿荞麦、芒康辣椒、洛隆糌粑等综合开发有序推进;葡萄、药材、干果和林下产品的种植加工初显成效;奶业、藏鸡、藏猪等特色畜牧业日益壮大。
在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上,昌都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各项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劳务输出25.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
全年共计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13137户,受益农牧民13万余人,总投资达9.07亿元,完成了4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综合配套和2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规划的目标任务。
完善一个基础——交通
交通工作一直是昌都的难点。
昌都在“三纵三横、三条环线、八个经济通道”上下功夫,构建东西畅通、南北通达的交通网络,完善建管养机制,发挥青藏铁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昌都走向区内、外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交通条件。
2009年,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国道214线芒隔段、国道317线江妥段整治改建工程已竣工验收,邦昌公路、类昌公路、国道318线海通沟至东达山公路、国道317线江达至岗托公路、省道303线帕通公路、通县油路青尼洞至贡觉公路进展顺利。
各项重点公路工程的实施,筑就的一条条幸福大道,为昌都保增长工作铺路护航。
去年昌都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共计58个,计划总投资2.1882亿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51个建制村和28个自然村的通达。
壮大两个支撑——矿产水能
昌都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只待在昌都保增长的道路上发力。
近年来,昌都在继续争取国家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把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把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能源矿产做支柱、资源利用做特色、农业牧业做基础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藏东经济区建设特点和发展优势。
矿产业方面,昌都大力支持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矿产资源开发,抓紧实施一期二步工程,积极谋划二期和三期建设,与玉龙铜矿密切相关的果多电站已开工建设,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抓大关小”的方针,加强有色金属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摸清家底,为大规模开发打好基础,扶持建立20万吨级的藏东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能源业方面,加快推进以“三江”水电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藏电外送基地规划和前期工作,为三江水电外送建立通道,为三江支流开发创造条件,为改善地区内产业发展特别是农牧民用电打下基础。波罗、叶巴滩、拉洼、苏洼龙水电站预可研工作已完成;澜沧江一级支流扎曲河西藏段流域规划通过自治区批准;怒江一级支流玉曲河水电开发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果多水电站顺利开工建设,标志着昌都水能开发逐步迈入实施阶段。
培育新的增长点——商贸旅游
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游业回暖明显,消费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同比增长66.7%;预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58%。在芒康县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上,不但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到来,更是成功实现招商引资6.505亿元,大大加快了芒康借外力发展的步伐。
“家电、家具、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和“政府惠民购物券”等活动的推行,保证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提升群众的消费力。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也带动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居民的家庭收入。2009年,昌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9%;民族手工业产值0.77亿元,同比增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