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类乌齐县在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实现了农、牧、林、副全面发展;突破统购统销政策,深化农牧区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畜产品、土特产品价格和市场,粮食实行合同订购和保护价收购,加快了农牧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单一经济结构的格局,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该县农牧业生产开始摆脱了靠天种田、养畜的落后面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仅2004年共安排涉农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草场建设、中小水电站建设、乡村公路、农房改造、人畜饮水、游牧民定居、小城镇建设、修复水利设施和建设防洪应急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新修乡村公路47公里,新增用电人口13549人,解决了11942人的饮水困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齐乌齐县农牧区产业结构改变了单一的农牧业结构模式,使农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构成中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畜产品改良,积极提升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新引进良种技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牧业经济结构调配步伐加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明显提高,促进了该县农牧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几年来,该县首先明确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即全县10个乡(镇)“一乡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其次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龙头基地;再次是从该县区域类型、资源特点、产业布局、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出发,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坚持市场优势型、发展潜力型、区域市场主导型、资源保护型的原则,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这完全符合该县农牧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实际,做到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牧区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十五”期间,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及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帮助下,类乌齐县农牧区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发展伴随着产业化升级而不断扩张。截至2004年底,已有6个乡(镇)进行小城镇和小集镇建设,建筑面积共达12364平方米;实现农房改造1123户,建筑面积达280750平方米,城镇的综合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城镇道路、村民广场、供排水设施、治安、服务等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城镇居民生活、城镇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注重农牧区小城镇、小集镇建设及农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狠抓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县城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江北路建设、渝中路的整修、县城主干道的修建,“三纵五横”的城市道路已基本形成。此外,县公、检、法3家办公大楼及干部周转房、农行综合楼、财税办公楼、中学改扩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已投入使用。以该县马鹿为标志的“祥鹿送瑞”县城标志物坐落在县城中央,已成为国道“317”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招商引资显效益。“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该县资源,大力发展矿产业的开采。到目前,该县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引进资金达3000余万元,共设4个采矿点,年开采铜锌矿7821.28吨、锡矿6吨,创收2348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的就业问题。仅在采矿、运输等项目中,当地群众就创现金收入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