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20:00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点击观看本新闻视频 |
对于乘客刘宇亮来说,28日2时至2时05分,绝对是惊魂一刻!
据刘宇亮讲述,当他乘坐的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行驶至珍珠泉至红山渠站区间时,突遇大风。沙尘裹挟着乒乓球大小的石子噼里啪啦打在车体上,长长的列车犹如行驶在大海中的小舟摇摇晃晃。
突然,一块鸡蛋大的鹅卵石子弹般击中了他乘坐的车厢中部的窗玻璃,“哗啦”一声玻璃碴溅了一地。接着,相邻的车窗玻璃也被石头击碎。两块、三块、四块……车厢里顿时充满了刺鼻的土腥味。
乘客们慌忙用棉被、大衣去堵车窗。然而大风把人吹得趔趔趄趄。没有了玻璃阻挡,灌满了风的车体犹如一张拉开的弓朝左边倾斜。乘客们虽然紧抓栏杆,双脚仍站不稳,有的被甩到了铺位中间,有的在地上打滚。饭盒、茶杯随着摇晃的车体在空中乱飞,行李架上的行李散落了一地。
突然,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车体脱轨!乘客们的心脏失重般嗖地揪了起来,车厢左壁成了车底在沙石路基上滑行,车体和石块磨擦,溅起串串火星……被风沙打破的车窗变成了车顶,大风从车顶灌入车厢,人根本探不出头。
南疆铁路测风仪记录,此次列车脱轨地点瞬间风力达到13级。据乌鲁木齐铁路局提供的情况,这场大风导致11节车厢出轨,造成3人死亡,2名旅客重伤,32名旅客轻伤。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
列车被吹翻的地段位于乌鲁木齐以东120公里左右的珍珠泉附近,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百里风区”。该地区一年中刮风天气占2/3。风力超过12级的大风天气经常出现。
紧急抢救
千名救援人员赶赴现场;9小时后恢复全线通车
列车出轨的消息,迅速传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和自治区救援中心。
铁道部和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立即赶到铁道部调度中心组织指挥事故救援工作,以胡亚东副部长为首的工作组随即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援。
乌鲁木齐铁路局、自治区安监局和吐鲁番地委、行署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组织医务、客运、公安、消防等近千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并及时开出救援列车和车辆,全力以赴抢救伤员。
离出事点最近的城市是70多公里外的吐鲁番。那里的救援人员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
最先赶到的是当地的铁路机务段职工,在刺骨寒风中,他们手拿铁锨、十字镐不停地在雪地上刨挖——为车厢里的乘客挖出一个个脱困的出口。有的工人牙齿被飞石击脱了,啐一口唾沫,仍挥舞着镐;有的人被风吹了个跟头,爬起来接着干。
托克逊县武警某部的干部战士,站在侧翻的车厢旁,用身体排起人墙,为脱险的乘客遮挡风沙。
大风依然在呼号不止,狂风吹起尘土、雪花,搅得天地一片混沌,能见度不到20米,有的路段甚至不足5米。这为救援增添了难度。但在有序的指挥下,抢救工作进展顺利。4时30分,第一批伤员被救了出来;5时40分,所有伤员被送到吐鲁番和托克逊的医院进行救治。
据了解,30多名伤员中有十几位患者的伤势较重,以大腿、腰椎骨折和脑外伤居多,但没有生命危险。轻伤者中以擦伤、压伤为主。7时48分,人员疏散工作宣告结束,1100多名旅客分别乘坐列车和大轿车被转送往目的地。至28日11时30分,南疆铁路已恢复通车。
据悉,尽管眼下春运尚未结束,但此次事故对主要进出疆列车影响不大——南疆铁路是兰新铁路的一条支线,每天共有4趟车,除了分别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喀什和库尔勒的列车外,还有一趟由库尔勒开往西安的直达列车也经过出事路段。由于通知及时,事故发生期间没有列车通过。
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
火车脱轨应是
瞬时狂风所致
本报北京2月28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监测资料显示,事故发生时,吐鲁番地区并未观测到沙尘暴天气,也没有持续大风天气。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贵名认为,可能是瞬间特大风力导致火车脱轨。
杨贵名说,根据吐鲁番地区及邻近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实况观测资料,当时观测站只观测到浮尘天气,并没有扬沙和沙尘暴的观测记录。
乌鲁木齐铁路局介绍,据测风仪记录,列车脱轨地点瞬间风力达到13级。但吐鲁番地区气象观测站记录显示,28日凌晨风力普遍较小,最高只有6级风(达12米/秒)。杨贵名说,气象观测站固定观测是3小时1次,加密观测是1小时1次,如果是气象原因导致火车脱轨,可能是在观测间隔时段里发生了瞬间特大风力。
杨贵名说,“刮七八级风时,一个壮汉迎风几乎一步也走不动。13级风相当于时速134公里—149公里,摧毁力极大。”
13级大风有多强?
风力等级简称风级,是风强度(风力)的一种表示方法。国际通用的风力等级是由英国人蒲福于1805年拟定的,故又称“蒲福风力等级”。它最初是根据风对炊烟、沙尘、地物、渔船等的影响大小分为0—12级 共13个等级。自1946年以来,风力等级又作了扩充,增加到18个等级(0—17级)。
12级风被称做飓风,风速为32.7—36.9米/秒,摧毁力极大,在海中可掀起滔天巨浪,而本次在列车脱轨事故地点出现的瞬时13级大风,其风速可达37.0—41.4米/秒。 (中央气象台提供)本报记者 王慧敏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