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海外华人排遣浓浓乡愁:乡思融日常 乡愁化微处

2014-03-14 19:59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外形和心态的距离,决定了海外华人融入当地主流实属不易。乡思不断,乡愁难免,这是我们都会面临的心灵课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我来美近20年了,先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现在克莱姆森大学工作。生活安定,收入过得去,有不错的身子、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孩子、漂亮的房子和车子,亲友都笑称我“五子登科”。近来每年都回中国探亲度假,我自己也颇感满足。唯随着年纪越大,生活越安定,乡思也越浓,一股淡淡的乡愁,时时缠绕。我如是,妻亦如是。

     我们居住的是大学城,华人不多。我和妻子每天接触的都是老美——我们心中的“老外”。这些年来,每次和“老外”打交道总是客客气气,十分友好。一起聚餐,也必欢笑盈盈,甚为融洽。只是个人感情的交流、精神层面的沟通甚少。即使一起去看比赛,他们为美国队欢呼,我们只为中国队加油。就是大声为火箭队喝彩,那也只是因为火箭有姚明。我们和“老外”沟通,不是语言有问题,也不是内心不愿融入他们的世界,根本的原因还是彼此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使我们早就入了美国籍,可我们的中国“LOOK”(外形),决定了老美还是把我们当老外。我们的中国“HEART”(心),也把老美当“老外”。这种外形和心态的距离,决定了第一代“老中”难以融入美国主流。不要说第一代,就是两三代以后,也许这种距离还会存在。

     乡思不断,乡愁难免,这是每一个海外华人都会面临的心灵课题。我唯有把乡思乡愁融于日常,化于微处。

     每天我都通过中国电视频道了解中国大事,中央台、北京台的频道我都浏览。春晚,我隔着大洋和亲友一起欣赏;“两会”,我通过电视屏幕即时获知。更有不同的电视连续剧,每晚吸引我们的眼球,令我们融入剧情。那时那刻,忘记了身在海外,全情回于乡土。而那份已伴着我们十几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更是我的精神食粮。

     近年,电话费便宜了,我们常常隔洋问候白发老人,也互解彼此思念。兄弟姐妹更是闲话家常,聊个不停。还有同学师友,或童年窗趣,或师生旧谊,事无巨细,一如流水。听着熟悉的声音,想着熟悉的身影,似在身边,如在目前。乡思虽犹浓,乡愁已半解。这电话可真是沟通的灵宝!

     中国人,都有中国胃。许多年来,我无论何时何地,总还是喜欢吃中国菜。不仅仅是中国的烹调,更还需要中国味的蔬菜和调料。有时为了调剂自己的中国胃,我会开车两小时到中国城大进中国货。当然也会顺便饱食一顿中餐。而每当节日来临,我会飞车去中国城,购买各式中国菜,亲自烧一桌中国菜,约上三五中国知己,喝着中国白酒,说着中国话,兴来还会一起唱首中国歌……那一刻,乡情飞扬室内,乡愁尽消席间。呵呵,那才叫开心!

     我喜欢中国庭院。自在美国买下自己的房子,我便费尽心思,花尽时日DIY,要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一座中国式的庭院。每逢周末和假日便是我和妻子大兴土木的田园日。泥水木匠是我,花草园丁是妻,同心合力,共建家园。随着时日流逝,我家的后院逐渐建起了红柱白顶的六角“珍庭”;墨绿疏栏,诗联交错的“筠华园”;翠柳扶风,红绿成趣的跨水小桥;鱼游碧水,荷花映日的大小鱼池。还有那白架红廊,每到秋来,花在架上飘,瓜在廊间挂,令我时时沉浸在中国庭院的欢乐中。尤令我开心的是,我那美国出生的儿子,在这种氛围里,也滋生了令他自豪的中国情结:一旦有“老外”学友来访,必带到后院倘佯,感受一番中国园林文化。哈哈,那一刻,我相信儿子已把自家后院当中国。

     妻子喜欢田园种植。她常常种植多种中国特色菜:长豆角、莴笋菜、枸杞菜、通心菜、苦瓜、丝瓜、冬瓜、辣椒、茄子,满园翠绿,瓜菜飘香。有时我望着这些家乡菜,又看看正在太阳下劳动的妻子。她红红的脸庞流露着满足,即使她的喜悦不溢于言表,她的开心也足可想象。而每当朋友欣赏妻的劳动成果,给她留下一两句赞赏的话,她也例必以瓜菜相送,让老美感受一番新鲜瓜菜的风味。当然,妻的瓜菜乐一定也不会局限于此。因为田园延伸的无限思绪,常常把我和她引回魂思梦想的儿时故乡。

     这些年,世界兴起网络热,我也不甘落后,常上网浏览阅读。古代的中国历史,如今的时事趣谈,随处可查,随时可知。而令我尤感兴趣的是“中华诗词论坛”,各地诗友各贴诗词,版主诗友同论诗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在那里也注了册,成了登堂入室的弟子,把我和祖国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

     最近我还开了个人博客,把自己在美生活的点点记忆化成文字。也许,这些文字记载的正是我的浓浓乡思,沁透的也有淡淡乡愁。但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创业的第一代中国人,有谁不是生活在这种现实里呢?要真正排解乡愁,大概需要几代人的融入和融解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