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危机公关”应对“中国食品威胁论”
2014-03-14 19:55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上月扣留了从中国进口的107种食品,而今年4个月内已有298次船运食品遭FDA拒绝入境。此前曾引起中美外交层面关注的中国宠物食品成分污染的新闻更成为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一时间,美国弥漫着一股“中国食品威胁论”。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展开“危机公关”,于5月21日邀请30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和欧洲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欧盟 寻求与中国更多合作
美国媒体近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与中国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
与美国态度不同,正在中国访问的欧盟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司长罗伯特·马德林称,欧洲消费者没有理由产生和美国近来一样的“中国食品恐慌”。
欧盟驻华代表团新闻信息处向记者透露,马德林访问北京期间参加了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ICPHSO),并在大会上做了《关于市场监督和在全球市场实现高度安全性的工作中设计商与进口商责任》的主题演讲。
马德林称,布鲁塞尔和北京在消费品安全上拥有“良好合作记录”,“宠物食品恐慌目前没有影响到欧洲。”他说,与美国不同,欧洲没有在抽检中发现从中国进口的被污染宠物食品。马德林表示,他正在寻求与中国的更多合作,“对欧洲和中国,我们都学到的一课是,如果你开放、和世界合作,你的监管标准将越来越高。”中国 为消费者安全负责
为了回应近日国际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施加的压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1日邀请美国、日本等国和欧洲的相关人士在北京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该会议名为“国际消费品安全大会”,由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国际消费品健康与安全组织共同主办。美国消费者保护部门、欧盟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日本经济产业省负责产品安全的大臣官房审议官本庄孝志等约300人出席会议。
参加大会的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李传卿说:“中国政府十分关心消费者安全。中国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他说,“消费品的安全,共同的责任”正成为国际消费品贸易和安全领域的共识。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确保国际消费品安全和国际消费品贸易发展,确保问题及时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一个消费品生产大国,是世界上消费品出口量的最大国家。据统计,中国出口的消费品50%以上属于加工贸易,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安全检测认证都是按设计商、进口商的合同要求进行的。
李传卿说,因为设计商和进口商没能向生产商提供准确的消费品安全信息,使中国生产企业加工的产品不符合进口国安全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信息交流、紧急磋商,可以积极稳妥地解决国际消费品领域的重大安全事件,避免问题的复杂化。”他说。
目前,中国已经通过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通过加强与世界主要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国家的合作,积极探索确保消费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
专家视点
访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权威陈君石
中国努力改善食品安全现状
当中国食品安全风波在国际上被吵得沸沸扬扬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权威专家陈君石。他表示,国内外媒体的炒作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误解,而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
谈到上个月美国扣留一百多种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时,陈君石表示,FDA每个月都要公布从中国扣留的非法食品种类和数量,但这些食品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标签不合格被扣留,真正影响消费者健康的有毒有害产品非常少。
不过,陈君石承认,中国的食品安全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我不觉得中国食品安全现在面临有多大压力,压力从来就有。”
陈君石强调,消费者不应忽视的事实是,根据卫生部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抽查数据显示,中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由过去30年的50%、60%逐渐上升到现在的90%。“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上是一个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报纸上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一方面中国人的健康越来越好。这不是矛盾的吗?”陈君石说,消除当前民众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上的诸多误解非常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