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9:19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新华视点:“悬湖”抢险36小时——新华社记者唐家山堰塞湖采访见闻
新华网四川绵阳6月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6月7日7时08分,四川地震灾区头号“悬湖”——唐家山堰塞湖终于有湖水溢出。截至8日19时08分,泄流已经过去了整整36个小时。记者从设在绵阳市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获悉,堰上泄流速度正逐渐加快,已从最初的细流变成湍急的水流,流量已达25立方米/秒。
唐家山堰塞湖是绵阳百万军民挥之不去的梦魇,人们多么希望堰塞湖的水流得快些、快些、再快些……
堰上:首次动用大炮、火箭筒
8日5时30分,天色还是一片灰蒙,唐家山堰塞湖上就已机声隆隆。
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驾驶着20多台大型机械,已经开始了紧张施工。这批官兵自6日中午紧急赶赴大坝后,要尽快在现有的泄流槽边上再开挖一条新的泄流槽,工程施工量大约为6万立方米。
8日零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为741.32米;到8日中午12时,坝前水位达到741.82米,对应的堰塞湖库容已达2.4亿立方米。入库流量仍然大于出库流量,水位仍在继续升高。
自从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缓慢泄洪后,抢险人员始终在努力着--如何让水流得更加畅快。
泄流槽的水流速度虽然在加快,由2立方米/秒、3立方米/秒逐步提高到了7日晚的10立方米/秒左右,但与115立方米/秒的入库流量相比,出水速度无疑还是太慢。
在泄流槽出水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水流的出路。湍急的水流冲击到岩石上,激起阵阵水花,流速明显受阻。矗立在水流中间的这块岩石,人工排除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实施精确轰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当机立断。一门82无后坐力炮、两箱炮弹迅速部署到位,来自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的5名官兵立即开始为实施炮击做准备。
这个工兵团的官兵们自6日上坝抢险以来,已连续成功实施10次爆破,并使用火箭筒对湖面漂浮物进行了轰炸。
“要在这样两面高山的狭小空间内,对岩石实施精确炮击,难度很大。”工兵团某连连长韩军告诉记者,82无后坐力炮最佳发射距离是280米,但由于两侧高山,没有足够的开阔地域,只能在距离目标100米左右发射,这样会对轰击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韩军指挥战士们在距离目标大约100米的一处高地上选好阵地。装填炮弹、瞄准目标、做好发射准备……整个准备过程只用了几分钟。
8日上午8时30分,随着韩军一声令下,战士杨涛涛稳稳地摁下击火。一颗由82无后坐力炮发射的炮弹,带着一条白色的尾烟,以480米/秒的速度,准确飞向一块巨大的岩石……
“轰……”的一声巨响,巨石瞬间灰飞烟灭,变成了一堆粉末。堰塞湖泄流槽里飞起漫天的水花,因遭遇巨石障碍受阻的水流一下子快了起来……
“为我们的工兵喝彩!”一直站在阵地上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带头鼓起掌来。
记者看到,水花飞起处,在阳光的照射下,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8日12时,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下泄流量已提高到16.3立方米/秒!
“水流量21.5立方米/秒!”下午3时18分,水位测量员从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边报告。
19时15分,专家组经过会商,确认水流量已达25立方米/秒。
在场的水利部部长陈雷的脸上几天来终于出现了一丝笑容:“这说明,泄流进程正向着我们预定的方案接近。”
“帐篷社区”:粽香仍弥漫
36个小时中,被转移安置的群众在筹备、欢度端午节的同时,“唐家山堰塞湖”仍是大家共同的话题。
在距离唐家山堰塞湖最近的一个镇北川县通口镇,疏散群众安置的帐篷区,挂着菖蒲和艾叶,清香阵阵。老人家腰间还挂着香囊。
8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这里时,家家户户正在吃粽子。通口镇党委书记赵蓉说:“粽子是社会捐赠的,确保疏散群众人人都能吃得上。”这一天,赵蓉收到最多的短信就是:“地震了,端午还得过。”
距离通口镇3公里的通口河电站,是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一个重要观测点,技术人员24小时守在仪器前。现在水库已经腾空,静候上游“悬湖”水出。
电站总经理周琦说,根据现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的流量,估计8日晚上水能到达通口镇。“在唐家山堰塞湖与通口电站之间,还有几个堰塞湖,比较大的是东溪沟堰塞湖和岩羊滩堰塞湖。”根据周琦掌握的情况,东溪沟与岩羊滩堰塞湖的库容已满,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下来后,先要流入这些堰塞湖,如果流量大,可能将其先后冲垮,然后水才会到达通口河电站。
记者驱车从通口河电站往岩羊滩堰塞湖方向前行数公里后,狭窄的山路已经完全被滑坡的山石阻断,连徒步翻越都非常困难。眺望大山深处,巨大的山体上,处处是滑坡,而山下面,是一连串的小堰塞湖,正在等待唐家山堰塞湖2亿多立方米的冲击。
56岁的“老绵阳”赵云霞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唐家山,居然与她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赵云霞家并不在政府要求必须撤离的三分之一溃坝范围内,但大得吓人的堰塞湖和陆续发生的余震,让她和丈夫最终作出决定,上山住帐篷,这个端午节就在帐篷里过了。
在绵阳市生活了50多年的杨大妈买了一大串粽子,她朴实的话语代表了很多绵阳市民的感受:“问题总会解决,生活还得继续。”
宝成铁路涪江铁路大桥位于绵阳市区以北约2公里,是西南交通大动脉。自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溢流泄洪以来,8日涪江河段水面流量难以发现变化,河水依然如泄洪前那样从17个桥墩中的7个流往下游。桥上通行正常,桥面约每5分钟有一列客车或货车通过。为拦截漂浮物在大桥上游100米处新设置的拦江钢绳纹丝不动。
8日中午,赶到桥边看水的绵阳市涪城区老人蔡茂铎对记者说:“知道上面开始泄洪后,我一天要来看几趟,看泄流的成果,也关心城市安全。”
抢险现场,专家、直升机忙不停
开始泄流的36小时,许许多多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专家和官兵,是在不眠不休中度过的。
中科院唐家山堰塞湖监控系统坝后左和坝后右两处监测点,7日下午因外力原因突然掉线。经过中科院卜智勇、周彬等7位专家的连夜抢修,已经恢复正常,实时将视频传回监控中心。
8日上午,水利部专家组又派出20多位专家再次分赴唐家山堰塞湖和下游苦竹坝等堰塞湖进行实地勘测。
因山体滑坡形成的巨大堰塞体地质结构复杂,专家计划对唐家山堰塞体大坝进行地质钻探,地质专家乘坐直升机携带钻探设备飞抵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他们将在大坝上选择8个探测点,对地质结构进行钻探,以进一步确认坝体的地质结构,进一步掌握坝体的地质构造,在已有水文水情观测、降雨观测、视频监视等的基础上,打算在坝体上再安装坝体位移自动观测仪,通过现场观测和异地监测适时掌握坝体位移情况。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已进一步完善了运行机制,专家组每天三次会商,会商结果报指挥部,指挥部进行会商研判,确定采取措施。
在唐家山堰塞湖堤坝上,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官兵们连续奋战,在8日14时开设了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第二个直升机起降场。这个直升机起降场开设在大坝左后侧一座约200米的高山山腰平地上,原是一片森林和灌木,官兵们已在中间开设出一块面积约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可以起降米-171、米-26等直升机。
施工现场部队指挥员告诉记者,开设第二个直升机起降场,主要是提高特殊情况下直升机在堤坝上的起降能力。一旦大坝遭遇危险,坝上人员需要紧急疏散或需要紧急运送大量物资时,第二直升机起降场便可随时启动
记者看到,从大坝通往堰塞湖第二个直升机起降场的紧急疏散路线也已疏通,按照正常速度从大坝撤到这里大约需要20分钟时间。
自6月6日实施泄流抢险施工以来,直升机一直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施工人员、大型机械、炸药……全部通过直升机运输或调运上坝。从绵阳机场到唐家山堰塞湖大坝,2架米-26直升机、10多架米-171直升机来回穿梭,形成了一条“绿色空中通道”。
堰塞湖的泄洪虽有所进展,但“悬湖”仍危。就在记者将截稿之时,又获悉了最新的测量数据:至8日21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涨至742.13米,比8日8时水位上涨0.47米;相应蓄水量2.424亿立方米。而专家们根据现有河道来水情况、下泄流量的综合分析,预计到9日8时,坝前水位还将进一步上涨至742.55米,蓄水量达2.425亿立方米。
形势依然严峻,风险犹未排除!
在过去的36小时里,人们为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除险殚精竭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还将争分夺秒继续努力!(执笔:肖春飞、伍皓、李宣良、姚润丰;参与采写记者:汪延、杨三军、董素玉、朱立毅、曾志坚、林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