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安居:“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2014-03-13 09:11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旧西藏哪会管咱老百姓的死活。现在党和政府帮助我们修起这么好的新房,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我们离小康越来越近了”。这是藏东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居房后说出来的真心话。

    农牧民安居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去年一年昌都共完成9168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5.6万人受益。

    去年以来在安居工程建设中,昌都地委、行署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尊重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发挥群众在安居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作用,真正使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安居工程的建设,一批本来生产生活困难、单靠自身建不起房子的农牧民群众住上了新房;一批已经发展起来、有建房愿望和要求的农牧民群众得到了满足;一批不仅有建房要求,而且希望通过建房搬迁取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农牧民群众愿望得到实现。

    昌都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十分注重宣传和引导工作,着力处理好“安居”与“乐业”、“增收”、“富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地、县紧紧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要求和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工程计划和调配劳动力资源,利用农闲季节,分阶段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据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全地区采集虫草3.5万斤创收4.59亿元人均收入达1300元。一年来,培育和扶持以农牧民为主体的施工队伍87个,卡若区组建农牧民施工队10个,增加收入375万元;察雅县成立农牧民施工队13个,实现创收249万元;类乌齐县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全年发动18586人次参与安居工程建设,直接增加群众收入756万元。

    丁青县为推进安居工程顺利进行,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建成了丁青镇、协雄乡砖瓦厂、色扎乡花岗石加工厂及丁青镇石灰厂等四家企业。为本县安居工程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建筑用材,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80多个就业机会。

    江达县岗托镇政府组织安居户开办沙石厂、水泥砖厂,开辟了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丁青县同时把安居工程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在尺牍镇、色扎乡进行规模建设、有序开发,不但使乡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动了群众思想观念有所转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两乡镇共有门面近300间,仅出租门面每月可实现现金收入15万元;各类商户已达152家,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通过安居工程的建设,农牧民的消费、生活、生产、环保观念得到转变。现在,群众参加建房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自掏腰包、自愿建房的热情高涨。从边远地带、高山之上搬迁安置的群众,通过广播电视等接收到了更多信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的感受最深,生活观念转变也最大。江达岗托、边坝尼木等从高山下迁的群众,现在有的家庭已开始购买电视机、用上了洗衣机;有的群众改变了以往赌博、酗酒的陋习,把闲置的钱用于改善生活水平上来,一些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参与文化知识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交通沿线的群众,利用地位等便利条件,结合当地城镇发展状况,开始投身二产,进军三产。今年,仅左贡县扎玉、旺达、田妥三镇在安居工程建设后,就有18家农户从传统的农牧业转向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行业。一些牧区群众,通过安居工程和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也一改过去“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不断加大牲畜出栏力度,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去那种“管理无主、建设无责、使用无界、保护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现象越来越少。

    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了许多群众在安居工程建设中的自觉行为。边坝、洛隆等县群众在建房取土时,宁可多绕一段路,也不破坏一棵树;察雅、芒康、贡觉等县群众为了节约木料,改变传统建房模式,大量使用塑钢门窗。

    地、县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社会面貌变化巨大。据统计,在已经完成的9168户农牧民安居工程中,通水的达3964户,通电的达3694户,通路的达5989户,完成改厕的7441户,完成改圈的7561户。正如类乌齐县桑多镇如多村益西拉姆所说:“我们全家九口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去,我们人畜同住一间又小又暗的小屋子,如今我们人住楼上,牲畜住楼下,又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还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比什么都好,我们全家知足了。”

    目前群众的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意识增强。购买农用机具、使用良种、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人员增多。一些代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明显,一些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类乌齐县依托当地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积极创建了全地区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牧民民族手工业村,并涌现出了“四个万元村。”

 

图为装饰一新的芒康县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