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8:5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核心提示
距离映秀震中仅10公里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此前普查显示,拥有150余只野生大熊猫,占中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
地震之后,卧龙野生大熊猫整体生存状况如何?
2008年11月8日,人们在卧龙发现震后首只野生大熊猫,经抢救无效死亡。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曾在多个场合称,卧龙野生大熊猫今冬将挨饿,面临生存危机。
不过,亦有多方专家称,地震对卧龙野生大熊猫“影响有限”,“过冬不会有什么问题”。
纷争中,目前尚缺最权威的数据支持。
约10年一次的大熊猫普查,因为地震而被提前提及,是否应该提前进行第四次大熊猫普查,亦面临抉择。
一只野生大熊猫死了,就在张和民的面前。
这是汶川地震后,人们发现的第一只死去的野生大熊猫。而张和民担心这样的情况还会发生。
张和民,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去年12月10日,出席香港一个名为“熊猫之乡地震后重建的挑战”讲座时表示,卧龙大熊猫今冬日子会十分难过。
也有专家调查认为,地震对熊猫虽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长期从事熊猫救护的刘世才说,卧龙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还是个谜,要出具整个自然保护区的详实报告,还有待第四次大熊猫普查。
野生熊猫之死
一只野生大熊猫到菜地觅食,看到村人瞟了一眼,蹒跚爬向山中,被搜救后因多个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
去年11月8日,这只野生大熊猫终因抢救无效而死。
13天前,它被发现于卧龙耿达乡一村。早上7时许,村民邓文平起床,听闻院中响动,以为家猪出圈,呼人查看,发现熊猫在房前菜地觅食。
熊猫见人,只瞟了一眼,蹒跚爬向山中。
“它反应特别迟缓。”邓文平说,按照卧龙特别行政区要求,他把情况迅速报告了队长。
乡政府派人搜寻到熊猫后,带至邓家屋中,等待救援。
汤纯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繁育基地兽医院主任,他和同事飞快抵达现场。他们发现,熊猫体弱,无力躲避人,缩在屋角,任人观看。
麻醉后,熊猫被送回医院。
经检查,这只大熊猫体重60公斤,雌性,年龄偏大,极度营养不良,并患有严重蛔虫感染,及肝胆、胰腺、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不同程度变形、水肿和功能衰竭。
汤纯香介绍,研究中心抽调了工作人员专门照顾这只大熊猫,加强室内保温、营养补给和护理。
中心专家针对它的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最终,这只熊猫因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而死去。
汤纯香说起它时,至今感到惋惜。
面临生存危机?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这个冬天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
这只熊猫死后,张和民在多个场合谈及今冬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据初步统计,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丧失,低海拔地区竹子出现大面积死亡,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面积42.59平方公里,占整个保护区的7%。
那些地区呈三角形,主要是大熊猫的活动区域。
“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的最大影响,不是直接导致其死亡,而是严重破坏熊猫种群的繁衍生息环境。”张和民说。
去年10月中旬,四川林业部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保护区展开震后第一次野外调查。
调查发现,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直接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降低,迁徙走廊进一步断裂,部分大熊猫种群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形成“生殖孤岛”。
“这个冬天也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张和民说,其他保护区也已发现生病的大熊猫。
地震影响不大?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看来,地震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不是很严重
与张和民奔走疾呼不同,留守卧龙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则对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境况持乐观态度。
汤纯香说,依照他们的初步调查,地震对野生大熊猫“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他分析,地震对保护区植被的破坏主要是滑坡、山石崩塌造成的。他们实地考察发现,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比较严重,但是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平缓地区,因为地势平缓,这里的滑坡并不严重。所以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也不是很严重。
汤纯香同时分析认为,过去的7个月,当地的监测和专门调查中都没有看到死伤的野生大熊猫,也说明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尚好。
对于去年10月26日意外发现的那只野生大熊猫,他认为是“正常现象,与地震没有绝对关系”。
在他的印象中,往年没有地震时,冬季也有零星的大熊猫下来,“一般一两只,多时有三四只。”
来自第三方的结论,也印证了汤纯香的说法。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大军说,他们也在去年6月震后不久赶赴卧龙,进行了调查。
根据他的观察和初步分析,卧龙保护区下面的木江坪保护站离震中最近,损毁最严重,但是木江坪区域并不是卧龙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最好的栖息地影响不是最严重的。”
王大军注意到的另一个事实是,野生大熊猫对震区环境的适应性。
他分析,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四川整个大熊猫生存区域就是历史上的地震高发区,基本上2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地震。1900年到2005年间,四川的整个大熊猫保护区地域发生了4.7级以上地震251次。
他说,事实上,这些震中区到现在依旧有大熊猫生存。
三次调查范围有限
调查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但是调查的范围有限
一个事实是,目前尚缺乏关于整个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的详实报告。
刘世才介绍,他们已经对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三次调查。他是专司野生大熊猫野外保护、救护、巡逻任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局副局长。
三次调查,他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2008年6月21日,地震后不久,25位野外监测骨干人员冒着余震和不断塌方的危险,进入大山内,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调查。
当时分析数据后得出的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
接下来的9月和11月,他们又进行了同样的两次调查。刘世才说,三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按照刘世才的介绍,三次调查采用的是样线监测法。
所谓样线监测法,即根据往年发现熊猫踪迹处,设置一条样线,对线路上动物活动痕迹及相应的生境进行监测,收集数据。
2005年以来,他们在卧龙保护区设置了30条线路,平均一条有四五公里长,最长的可到30公里。调查人员顺着线走,每条线可覆盖范围左右2米宽。
刘世才坦承,样线检测法的调查范围有限,只是针对代表性地区。
记者获取的一份该局上报四川省林业厅的报告里,关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地质灾害结论,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其中提到: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破坏是有限的,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恢复及必要的人工干预,栖息地会很快恢复的。
去年12月16日,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表示,因为地震造成地质巨变,目前很多地方人无法进入,“大熊猫到底是不是面临缺粮,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数据支撑这个问题”。
大型普查耗资巨大
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这次地震后,有专家建议开展一次普查
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海滨,也意识到他们的调查覆盖范围有限。
他介绍,历史上我国对大熊猫进行了三次大型普查。第一次是1975年到1978年,由当时的国家林业部组织;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8年,第三次普查是2000年到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大型普查前后的1974年,1983年,1993年,位于川、甘、陕的野生大熊猫重点生存区域,都发生了竹子大量开花的“灭顶之灾”。随后启动的普查,对于迅速摸清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抢救措施,起到重要作用。
徐海滨说,此次地震后,他们也觉得“最好搞一次”普查,以全面摸清震后大熊猫生存境况,“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还需要保护专家团的资源支持。单独保护区没有这个能力。”
他们已经把建议申报到了省里,具体要看省厅和国家的意见。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了解到的情况是,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不宜密集,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遇到这次特大地震后,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环境都有变化,因此有专家建议尽快开展一次全省范围的调查。
杨旭煜说,四川省林业厅上报的重建规划中也提出了这项建议。但他表示,普查耗资巨大,具体还要看国家林业局总体安排。
无法判断地震是否使竹子开花
研究人士介绍,历史上地震前后,曾出现竹子开花的后果,但是否与地震有关,尚无明确判断
尽管对地震造成大熊猫主食竹损毁程度意见不一,但是张和民和王大军等人对震区可能面临“竹子开花”的可怕预期心里都没底。
王大军介绍,历史上地震前后,曾出现竹子开花的灾难后果。
1974年起,岷山地区陆续出现箭竹开花枯死,当时造成这一地区大熊猫无竹可吃的生存危机,引起国家的关注,一度考虑将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迁址至神龙架。
两年后的1976年,发生了里氏7.2级的松潘—平武大地震。王大军说,其后又陆续出现竹子开花,至1983年,邛崃山系发生竹子大面积开花。
当年的数据显示,这次竹子开花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了40%,当时卧龙只剩下90只左右的熊猫,抢救了40多只,在卧龙直接发现的熊猫尸体就有7只左右。
而此次地震之前的2005年,岷山山系开始出现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杨旭煜透露,截至2007年底,开花竹总面积达到2.4万公顷,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面积的1.4%;有9种大熊猫主食竹开花,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的30%。
张和民介绍,竹子开花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50年-60年。距离1974年岷山竹子开花,至今才30多年,周期未到,“但是,地震会否导致竹子开花提前,我也不知道。”
竹子开花与地震是否有关系,王大军说他也无法判断,现在只能密切关注。
杨旭煜说,四川省林业厅要求凡有可食竹开花情况的县及自然保护区,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做到及时掌握竹子开花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可食竹开花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影响。
“没心思去想大熊猫了”
有7只熊猫幼崽留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建筑损毁严重,重建面临困难,有职工不禁抱怨
去年12月13日,汤纯香缩在他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基地的板房办公室内,不停地揉搓双手,以减缓寒冷。
他的身后,基地行政办公楼、银行、邮局、食堂……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损毁。这个由四川省直辖的小“特区”几近瘫痪。
连接“特区”与外界的公路是10月15日才勉强抢修通的,这条道路是在乱石滑坡体中抠出来的。
“我们现在都没有心思去想大熊猫了。”保护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抱怨说,他是留守卧龙的少数职工之一。
地震后,卧龙保护区的140多只圈养大熊猫,全部被转移到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成都大熊猫基地、北京动物园、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地,整个保护区的500多名职工大部分也随之转移。
为了给当地老百姓留点“念想”,留下了7只熊猫幼崽在卧龙,由少数职工守护。
上述不愿具名的职工说,保护区内物价飞涨,交通不便,“外面帮我们把板房建好后,别的就一直没有了动静。晚上住板房,没有取暖的,一夜冻醒好几次。”
今年1月9日,张和民异常繁忙,他说,目前重建面临困难,他们一方面是组织巡护队加大对野生大熊猫的监测力度;同时加紧保护区的重建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张和民修正了自己此前的说法。他称,以前只是说野生大熊猫“可能面临饥荒,是一个可能性分析。”
他现在的说法是,“大熊猫生存的核心区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地震对大熊猫的种群生殖过程影响多久,多重,还需要研究”。
王大军对张和民的忧虑表示充分理解,“他说大熊猫面临生存危机,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关注卧龙,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
救助熊猫之路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
与普通人忧虑大熊猫的吃喝问题不同,王大军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人的安置问题。
他分析,卧龙的房屋、设施损毁严重,首先严重影响人对大熊猫的监测、保护能力;同时地震也会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从而可能影响大熊猫。
在卧龙保护区山内,目前还散居着5000多农民。王大军说,比如地震后电没有了,人要取暖,会砍树,加大对森林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熊猫栖息地;还有可能,地震造成人的食物短缺,打猎的有可能增多,从而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压力。
王大军的上述观点形成论文,发表在了9月号的美国《保护生物学》杂志上。
他认为,抗震救灾最紧张的时刻过去了,但是支援还应该持续跟上。“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尽快安顿好保护区职工后,才能加强对大熊猫的巡逻,监测”。
杨旭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介绍,目前最重要的是恢复保护区管理大熊猫的能力。卧龙基地的道路、房子、车辆、通讯都损毁严重,保护区下面的保护站被地震毁掉了4个,人员也有伤亡。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还没有批下来。
杨旭煜介绍,总体规划是8年完成,通过人工林改造,种竹子,种树,重新营造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地带,“保证大熊猫总的栖息地面积不减少,甚至增加一些”。
“地震对大熊猫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不是1年,5年,可能是10年,20年的事”。杨旭煜说。
眼前紧要的事是,震后首个冬天,大熊猫怎么过?
对此,杨旭煜也有些无奈,“我们不知道,要看熊猫的反应,随时做出我们的调整”。
四川省林业厅已经下文,要求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
希望病饿的野生大熊猫孤立无助时,正全天候命的救治应急小组能出现在它们面前。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 张涛 摄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卧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