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8:0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2010年2月8日央视《新闻1+1》播出《教育改革:要让人民看到希望》,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在中南海连续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所有的主题都是一个,就是教育,而主持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播放短片)
卢金玲(学生家长):
总理听得很认真,时常地点头,完了结合孩子的成长,讲得很好。就跟聊天似的,一点都不紧张,说话挺放松的,真是敞开心扉了。
解说:
上周六,来自北京东升乡的卢金玲受邀参加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地点中南海,而与她面对面交流的人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卢金玲:
总理听得都是很认真的,而且也是在每一点都在记,有时候总理当时就给解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解说:
卢金玲参会的身份是学生家长,与她同行的有研究生、大学师范生、中学生、农民工、农民以及北京市民。这场由温总理主持召开的教育座谈会,是围绕着人们关注的,还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让学生和家长代表们对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引人注意的是,像这样关注教育的座谈会已经是从1月11日到2月6日第五次举办了,并且每一次都是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五个半天的时间,密集的教育座谈会,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五次座谈会主题各有不同。
1月11日第一次座谈会,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四天后召开的第二次座谈会锁定职业教育;2月4日,探讨基础教育;随后召开的是教育管理体制座谈会,请来的则是一些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而上周六召开的座谈会,则是首次把学生和家长代表请进中南海,与总理面对面。
纵观五次座谈会,内容涵盖了各级教育,而受邀之人也包括了学校、家长、学生,也包括了家长代表,而他们的意见将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参考。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对此,温家宝总理曾经表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一年多以来,已经数十次译稿,形成了纲要初稿。之所以如此重视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是最好的解释“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
《第一财经日报》今天就在A3版发表文章,标题引用了温家宝总理在座谈会上的话“教改要让人民看到希望”。教育一度与住房、医疗并列齐名,被公众戏称为“压在人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在医改终于破局的时刻,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已经日益强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还记得钱学森老人在病榻上时曾多次向前来探望病情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物质极大繁荣的时代,“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教育之惑,如今在大步向前的教育改革之路上,人们期盼着能看到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先生。
程先生第一个问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由总理主持召开这样一个教育的研讨会,讨论的是一个关于未来12年教育中长期的发展纲要,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什么?因为它的密度是如此频繁。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个人理解,首先是说明我们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了。一个是教育本身发展需要我们来探讨制定相关的规划。再有就是从老百姓的愿望,从教育本身的发展,它也急迫地像一个新的规划给大家带来希望,给大家带来改革的方向。
主持人:
您刚才说的急迫,因为我们每个家庭都会面对一个教育问题,这种“急”我们看也体现在温总理的讲话里面,因为他在前不久有一段讲话,他说“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一连用了三个亟待,就是从温家宝总理嘴里说出来这种急,它背后又是一种什么意含?
程方平:
我觉得首先就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作为国务院的总理,他在推进中国发展过程当中,看到了人才的重要,看到了人力资源素质的这种重要性,所以才极力推进教育方面的改革。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国际竞争,国内诸多的问题都在人才方面、人的素质方面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我们很多教育问题越积越深,就会给国家带来一些深层的安全隐患。
主持人:
跟我们的所处的现实的背景有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反复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跟这个背景有关系吗?
程方平:
跟这个背景,我觉得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温总理在去年年初的一个《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一个讲话当中,他在教育重大问题的第二个问题,特别提到了一个方面,就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过去都涵盖在各大中幼里面,但是他这回提出来,一个就是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都是城市的发展,而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讲是一个弱势方面。而在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到了发展新农村,城乡和谐,这个也是在调整一种发展方式,那么跟它相应的农村教育,它跟城市教育和偏重学术的教育,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这些方面的一些调整,我觉得都是跟国家发展的总体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主持人:
刚才我们也引用了温总理的一句话“教改要让人民看到希望”,当这样的一份引导未来的十来年的中长期的纲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虽然现在征求意见,普通的人民群众能不能从中看到自己迫切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中看到希望?
程方平:
这次中长期规划因为它涉及了很多方面,在每一个方面,都根据调查研究,抓住了一些重点问题,这些重点问题的解决,可能会使各大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教育规划跟教育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全一样,它是在我们未来的3年到12年之间,我们各类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的目标,由于这些方向确定了,可能会在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包括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可能会有一系列更具体的措施,而这一些措施可能就是我们广大的民众特别期望看到的。
主持人:
因为您是研究教育方面的学者,当您去看,并且解读这份《发展纲要》的时候,可能会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您帮助我们普通老百姓分析一下,就是从这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我们能受的最大的益是什么?
程方平:
首先,我们讲到在温家宝总理他的一些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保证国民最基本教育权的主要是我们的义务教育”。过去我们的义务教育由于经济发展,还有制度的一些问题,我们的义务教育做得不够均衡。过去大家认为是经济上的问题,现在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发现它还存在问题,而且有一些老百姓感觉比较着急的,就是我们的择校,包括我们的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些问题,这次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大家来讨论,来想办法去解决,也作为一个改革的目标,我觉得这就很好。
主持人:
当我们看这个《纲要》的时候,从2008年底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了,现在还在征求意见,从短片里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几十次一起搞,他这么做的做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让方方面面都能够满意吗?
程方平:
我觉得这也跟过去的方式不一样。过去我们行政部门商量完了就推出来,这次我觉得一方面是在制定的过程当中就广泛地征求意见,因为据我了解也通过了很多渠道,包括媒体、网络在征求意见,我觉得这个就是一种民主参与的。就是制定出来的东西,不仅代表了行政意志,也代表了大家的一些愿望。这就是说我们规划跟我们的法制都在向民主化的方向走。我觉得一个规划,要是得到更多的人认同,它的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阻力,能够更好地去实行。
主持人:
关于这样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显然公众是寄予厚望的,但是这样一个中长期的纲要,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节目稍后讨论。
(播放短片)
解说: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倡教育家办学。”这样的标题今天纷纷出现在各大媒体之上,他们都来自温家宝总理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几乎每一句话都引起了社会的共鸣,这也足见人们对于教育改革的期待。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从提出制定开始,就被寄予了厚望。
早在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研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研究制定工作。十天之后,2008年9月9日,8位中小学基层教师被邀请进了中南海一起过教师节。在这次活动之中,这份《纲要》同样是讨论的主题。2009年1月5日,各大媒体刊登了温家宝总理的文章《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温家宝在文中表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次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而就在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速制定纲要的同时,2009年教育热点事件的一再涌现,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表达着对于出台的迫切。
长春、重庆、徐州、成都等地,坚决封杀奥数,斩断奥数与升学挂钩的生命线。但是这样的动作既让公众拍手叫好,却也产生了斩草未必除根的怀疑。山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的参考依据,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旧有人才评价体系,这样的尝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潜规则的担忧。
北大率先实施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时之间也是众生喧哗。在教育公平和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间舆论左右摇摆,一系列的事件似乎都说明了人人期望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一份纲领性的文件作为指导。如今,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2010年,按照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说法,“这将是一个教育改革之年”。
主持人:
大家都在期望着教育改革,我们看,刚才短片里面提到了,在过去的一年,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在进行着尝试,但是这些尝试推出来以后,大家反而有很多的质疑,改是改了,但是改的还不满意,大家还有很多问号,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程方平:
我是这么来看的,因为教育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都在探讨改革。有一些大家非常关注的,比如像高考、招生、教育经费、教育均衡,包括农民工子弟的上学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个政策出台的时候,刚才讲了大家一方面是拍手叫做好,一方面还有一些隐忧。这些隐忧主要来自我们的一些配套政策,比如有些事情看着是教育问题,其实可能是社会问题,可能是财政的问题,可能是人事的问题。有些方面,其它的制度如果不跟上,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风险就会加大。这些方面都需要从国务院这个层面去做协调,去做调整,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这种整体的环境能够让它更好。
比如说,我们高校的自主招生,大家都觉得这是开了一个口子,能从原来单独讲分数变成能够让一些有特殊才能的,或者有特殊爱好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主持人:
这是体制创新。
程方平:
这是体制创新。但是大家一直担心的就是这个过程,能不能公开,能不能够公正,有没有权利约束。所以我就觉得在这方面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改革大家既希望又害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我们其它的配套政策,配套的环境跟不上。
主持人:
换句话说,教育体制改革不仅仅在教育之中,也在教育之外。
程方平:
对,也在教育之外。包括比如我们现在的新一代,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这种社会服务的意识,你比如从一些孩子来讲,从这次汶川地震,看到很多年轻都有这种热情,但是我们也发现,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好像不如以前的孩子那么讲规矩了。
主持人:
您说教育体制改革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吗?还是需要各个部门齐头并进,在国务院的统筹之下共同推进呢?
程方平:
我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温总理多次举行座谈会,也是想从各个方面来发现制约教育的一些问题,包括体制的问题、舆论的问题、社会文化的问题、法律的问题。
主持人:
比如说?
程方平:
比如这次我发现在座谈会里,有一些企业的代表,比如我们这几年要推进职业教育,国务院开了三次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职业教育好像发展的难题还是没有完全找到破解的思路。我们就会想,企业来支持职业教育,它有什么动力?我们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它应该有免税,或者有一些技术创新的利益,它才能够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拴在一起。这些方面,我们的一些相关制度和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如果在这些方面调整好了,可能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主持人:
您刚才上的这番话,在中长期的纲要里面,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吗?这个问题。
程方平:
我们在中长期的发展纲要里头,职业教育这一块儿,包括咱们刚才涉及的高等教育、普通教育都有这一些方面的内容。但是具体落实一个有一个时间的期限,因为2012年,或者2020年它有一个时间的期限。还有一个,它还要有一些配套的工作要做,比如我们相关的一些教育法规、经济的政策、有导向型的政策,我们如果能跟上就会更好。
主持人:
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是经济体制改革到了现在,现在是需要多方面的改革一起跟上的时候,再指望经济体制改革,恐怕就再不能继续纵深下去了。
程方平:
对。因为我们教育体制改革从1985年就提,一晃就20多年了。这个教育体制改革单独改是很困难的,它后面都跟着很多这种现实的问题,包括我们的一些现在看来还是体制性障碍的一些问题都需要在国务院统筹之下,做宏观的、系统的、大范围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能够保证比较圆满的,或者说正常地向前发展。
主持人:
程先生,一个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们在总理的谈话到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他说“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再想,我们刚才说的那番话,政府感到了一种“急”,但是这种“急”体现在具体的里面,要体现在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个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怎么理解这种“急”,但又是十年?
程方平:
我觉得一个就是我们从2006年政府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要承担的这种责任,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它不是一个只投钱就行的问题。比如过去我们一方面是投入不足,欠债,一方面积弊很深。我们现在的城市的学校,乡村的学校,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它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一刀切了,有好多遗留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必须要在磨合当中不断地完善。但是如果不做,这个积弊会越来越深。所以从现在开始做可能在十年的时候,能够把它做好,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大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