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1:1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看西藏扑朔迷离,去西藏山高路远。跟马丽华神游西藏,驾风驰梦,耐力阅历一并经受考验。作为诗歌向小说的转型之作,马丽华的第一部小说《如意高地》以高地、高势如意取法,以“写非常经验”为诉求。诗人的炼意功夫,非常经验下的西藏历史风情加首部小说的生活蓄势,《如意高地》里的如意风景盛开,一眼难尽,幽深悠远。远到清末民初,时空转换,古人今人,一并传奇。
关于转型,马丽华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愿望由来已久,对于题材的选择也颇费了一番思量。出于我本人常怀的阅读期待,以己度人,我的写作也格外偏向选择属于稀缺的、非常的资源和经验:要写就写得与众不同。当我感到有些什么让我长久地耿耿于怀的时候,那一场荒远之野上的噩梦浮现——就从这里开始。”
沿着一本旧书提供的线索,一群人循迹而去,打捞出沉埋经年、几被遗忘的一段历史,从而让活过的重新活过,让死去的再死一回。清末民初历史转折关头,在边远地带的西藏,曾经的故事令人惊异,曾经的爱情令人唏嘘——小说写了三个刘先生,三个刘先生既是同一个刘先生,又是刘先生的三种不同的一生,他们立体而又平行,虽然读来扑朔迷离,但仍有迹可循,有理可察。在马丽华或在西藏看来,人生不仅有一个现实中的文本,还有一个或多个潜文本。小说中就有这样的叙述:“对于刘先生人生的潜文本,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司马阿罗的安排,把不可见的平行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纳入现实的视野……也可视为概念演绎:人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经历及命运……拉萨的刘先生文采文弱,那曲的刘先生精致的一面被掩盖,宽厚的一面被放大宏扬了。正像橘生淮南而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使然。”
本书责编宁肯归纳出了小说的两条主要走向,一是互文地叙述了一本书中“书”,构成了一段历史空间;二是一个迷离的现实空间。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不断抬升下降,使得这部小说“褶皱不断、沟壑纵横,蔚为壮观。”
同样有过西藏生活的诗人、作家吴雨初的评价是:作家马丽华的这次创作转型对她本人来说具有革命意义,虽然她继续了自己对西藏题材的优势,秉承了自己特有的语言才华,但却自我颠覆了对马氏作品的阅读惯性。甚至可以说,马丽华开启了她创作思维的另一半,她在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虚构之间自如跳跃,带领读者在记忆与想象的深谷与高地中往返,让人读来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依然在梦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