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1:1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日前,围绕“安居乐业”,在西藏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区党委代理书记张庆黎在拉萨接受了记者专访。
“从老百姓最牵肠挂肚的事做起,从让老百姓住上安全实用的房子做起!”
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的意见明确指出:“西藏80%的人口在农牧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衡量西藏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与达赖集团斗争中掌握主动的根本条件和基础。”张庆黎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原因,西藏的老百姓生活还不宽裕,一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农牧民之苦亦是党委、政府之苦,亦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之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保障。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做好结合的文章,抓好落实的工作。重点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核心是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牧民素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新农村怎么建设,农牧民是杆秤。进藏工作半年来,张庆黎常常奔波在农村牧区的风雪山路上,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农家的小院、牧民的帐篷中,他的目光经常注视着村庄牧场、田间地头。在实地调查研究并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入交谈的基础上,他深深感觉到,盼莫大于揪心,如果对群众最为牵肠挂肚的事情都解决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张庆黎恳切地对记者说:西藏老百姓最盼的是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一句话,就是“安居乐业”四个字。
他说: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乐业展现价值,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为西藏人民执掌政权、在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农牧区和农牧民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大事、办实事、解难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而农牧民安居工程就是突破口,就是切入点。
群众的需要就是对我们的召唤,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张庆黎告诉记者:西藏40多万农户在“十五”时期有近10万户改建或新建了房屋,还有22万农户住房需要改造。我们必须把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整合投入27亿元资金,使80%以上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饮水、道路、通电和通信等基础建设,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
“新农村呼唤新农民,新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更是新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张庆黎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众人拾柴火焰高,西藏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认可和参与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农牧民吃饱住好,还要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让大家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在温饱的基础上更宽裕,在安居的基础上更乐业,在幸福的基础上更有信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张庆黎说,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必须同我们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的艰苦奋斗相结合。否则,中央和全国的投入再大,也给我们送不来一个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是农民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即便住房宽敞、用具高档,但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各族农牧民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用党的政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牧民群众的头脑,让农牧民方向明、不走弯路,信心足、充满不竭动力,让农牧民干今天、想明天、长打算!
他指出: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农牧业是西藏的重要基础产业,真正让农牧民富起来,必须在一产上水平上下功夫,以现代大农业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实现农牧业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科学发展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经营转变,使特色农牧业真正成为各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要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把小的做大、特的做优、大的做强,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张庆黎尤其强调,要在抓好国民教育的基础上,从现代化全局出发,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在农牧区大力推广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推广良种良法、科学种田。的确,在广大农牧区调研时,每到一个地方,张庆黎都要到当地的学校去看看,和老师学生聊聊。他告诉记者,在山南地区职业教育学校和昌都左贡县、察雅县中学,他目睹了广大农牧区的学生们在刻苦地学习民族服装制作、木质品加工、农村实用技术、民族绘画等技能。在交谈中学生们告诉他,这种义务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模式很受群众欢迎。现在谈起这些,张庆黎还由衷地说:他们在学校“学一手”,就能到社会上“露一手”。有了一技之长,人会更聪明,自然就多了一条致富路。我们一定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可靠的、有特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农村有了这样一代生力军,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谛。
“支部坚强,民心向党,新农村建设就大有希望!”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张庆黎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他在下乡调研中翻山越岭,到许多村庄与党员谈心,和村民话家常,为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做法真心感到欣慰,因广大群众一心跟党走、建设新农村的干劲而更加振奋。在采访过程中,张庆黎讲起了前不久他在昌都地区卡若区通夏村的见闻:通夏村在达玛拉山的半山腰,各种条件并不好,但由于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有一个好的村党支部,有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带领群众搞建筑队、发展奶牛生产、科学种田,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008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村民们都住上了新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张庆黎告诉记者:这个村党团员中有18名致富带头人,带出了80多名群众科技明白人,建立了20多个党员联系户,组织了50名青年志愿者,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建设了一个“村民富、村容美、风尚好”的新农村。这更加证明,支部坚强、民心向党,新农村建设就大有希望。
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张庆黎强调说,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解决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中来,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做好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工作,从初高中生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学生的培养抓起,大量吸收优秀农村青年入党,不断壮大党在农牧区基层的力量;要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建设,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关心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补贴,发挥好他们的余热;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所有村都有活动场所,以树立起旗帜和形象;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新开土地资源发包、产业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带领群众致富,增加集体积累,强化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他还特意强调,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农牧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采访时间已经超出许久,可听着张庆黎朴实而坚定的话语,脑海中似乎已经出现了一幅幅万里高原春潮涌动的新农村建设美好图景,时间也被淡忘。是的,正如张庆黎所说的那样,只要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向着老百姓利益说,事照准老百姓心坎干,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昂扬旋律就能在我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头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执著追求的兴藏富民美好理想就能真正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