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赤诚雪域抒壮志 培育桃李高原数丰碑
2014-03-14 10:4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美丽而神奇的高原古城拉萨,秀丽的自然风光令无数游客流连,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让人陶醉,更有热情好客的人们让人乐而忘返,波光粼粼的拉萨河每天都见证着无数游客的来来往往。就在这美丽的日光城、美丽的拉萨河畔,坐落着西藏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大学。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教育援藏是全国支援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及“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的援藏工作思路,在前三批对口支援的基础上,2004年8月,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又从内地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了第四批共5名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是:韦泰旭——来自四川大学;王齐荣——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王德耀——来自复旦大学;聂钢——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周铃强——来自浙江大学。他们肩负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托和援藏工作新使命,为促进西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辞别家乡的山山水水,离别父母妻儿,从各自的家乡来到了这里。
从此,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光荣与梦想深深地镌刻在了这片热土上;从此,“日光城”留下了他们辛勤工作的足迹,西藏大学的校园内洒满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从此,西藏大学的发展史上也永远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关怀备至暖人心
在西藏大学,援藏干部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号——“藏大人”。援藏干部们说:“我们和所有西藏大学的师生一样,是藏大的一分子,所以我们都是‘藏大人’”。而这一称号的来历,则是和西藏大学党委对援藏干部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
5名援藏干部,5名学者,带着梦想、带着激情来到了西藏大学,他们的到来,无疑会对西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援藏干部的作用,使受援工作产生最大效应,实现西藏大学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成为摆在西藏大学党委面前的新问题。为此,西藏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党委关于援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担负起援藏干部的管理责任,对援藏干部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千方百计为援藏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援藏干部能够充分发挥所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为充分调动援藏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党委首先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工作上对他们大力支持。根据他们的专长把他们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授予实职、实权和实责,韦泰旭任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兼西藏大学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公室主任;王齐荣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王德耀任西藏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聂钢先后任西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教务处(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办公室副主任;周铃强任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副院长。政治上的充分信任和工作上的大力支持为援藏干部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使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所长,施展才能。
针对援藏干部进藏后存在的生活、身体、语言等各方面不适应的情况,学校在生活上对援藏干部们倍加关心、热情照顾。为他们分配了学校最好的住所,提供了全套的家具、被褥、餐具,尽最大努力为援藏干部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每逢过年过节,学校办公室、受援办人员总是不忘去看望、慰问他们,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一起过节,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在每年夏天邀请援藏干部的家属进藏,使他们在与亲人团聚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援藏干部在藏期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援藏干部们免除了后顾之忧。
援藏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很高兴自己一生中能有这么一段援藏的经历,能成为西藏大学的一分子,成为‘藏大人’”。
负起援藏新使命
有一位诗人曾吟诵过:“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西藏大学第四批援藏干部正是以对雪域高原这片神奇土地深沉的爱,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家乡人民的重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了高原缺氧和新环境、新岗位带来的种种不适,以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树立起援藏工作的崭新形象。
尽管地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有着西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工作和生活优势,但与内地相比,不管是气候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相差甚远。尽管如此,援藏干部们来到之后,还是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西藏大学党委在工作、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同事们亲如家人的关怀,使他们把拉萨、把西藏大学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把到西藏工作看作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次历练,是锻炼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增长才干的好机会。
进藏工作后,面对西藏特殊的区情,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西藏大学党委提出的新的政治要求和工作任务,援藏干部们深刻理解了西藏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中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认识到了西藏高等教育在西藏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自己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此,援藏干部们形成了一条共识,从内地发达地区到西藏高原工作,意味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必须有一个新的升华;在政治方向、政治思想上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勤政廉政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他们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援藏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正确决策能力。努力做到在政治上严要求、工作上高标准,讲政治、重实效、讲奉献、重实干,与学校各族干部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反分裂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向藏族干部和长期在藏干部学习,与西藏大学各族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充分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与全校教职工一道,促进了西藏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于身体不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韦泰旭自进藏第一天起,心脏功能就开始不正常,出现严重的“早搏”现象。尽管如此,3年中,他从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药物维持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学校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再三督促要求他回内地治疗。他人虽然人回到内地,可心里却时刻记挂着藏大的发展,经常打电话询问工作情况。病刚好,他就不顾医生休养一段时间再回藏的建议,匆忙返回拉萨,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在教职工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尊重,充分发挥了一名援藏干部在学校教学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工学院,王齐荣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在学院领导班子配备不全的情况下,他承担起了学院大部分的管理工作,在他的日程安排表上,基本上没有休息日。成立至今仅6年多的工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等各方面,与学校其他院系相比都尚显不足。王齐荣来到后,利用自身优势,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进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促进了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他还与派遣单位专家学者一道,对学院新建专业进行研究论证。无数个周末,他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
有人说:“如果你来过西藏,你就会深深地爱上西藏。”3年的援藏工作,王齐荣已把自己的情、自己的爱深深地抛洒在了这片高天厚土上。征得家人同意后,王齐荣主动要求延长援藏期,在西藏再干3年,为西藏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于是,在西藏大学第五批5名援藏干部的名单中又增加了一个名字—王齐荣。
作为一名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区域干部,周玲强不忘组织重托,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精神。进藏初期,高原反应强烈,他边吸氧边坚持工作,帮助旅游与外语学院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学院科研发展规划,明确了学院学科发展与科研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重点。为拓展旅游专业发展空间,他积极与区旅游局等单位联系,到当雄、达孜、曲松等地考察论证,累倒在岗位上。今年3月,他从内地回藏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肺水肿,住院治疗后不见好转,只好转到内地医院治疗。而此时正是院里由他主持的重点科研课题申报的关键时期,于是周玲强便在病床上通过电话、E-mail等对学院老师进行指导,终于使课题成功申报。
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一直是援藏干部的优良作风。西藏大学批四批援藏干部也不例外。3年中,他们与全院各族教职员工同呼吸、共命运,亲如一家。来自复旦大学的王德耀进藏后担任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在全力抓好医学院各项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经常主动关心学院退休职工的生活与困难,深入看望、资助困难家庭。在得知医学院2004级临床本科班白玛曲珍同学因交通事故而毁容,王德耀心急如焚,积极为她联系安排赴上海中山医院救治,并争取到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单位在经费上的支持。这充分展示了内地对口支援单位与西藏人民的真情厚谊,展示了藏汉一家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
援藏3年,聂钢留给同事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同事的和蔼亲切。聂钢有着高血压、高血脂等许多疾病,加之对高原气候、生活的不适应,长期以来需要靠药物维持。因心脏问题,有段时间他腿肿得连上楼都困难,但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前往林周等学校基层教学实习点,看望在那里实习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3年来,5名援藏干部始终坚持“缺氧不缺精神、高原不降标准”和高“在藏率”,坚守工作岗位,每年寒暑假期间,回内地的时间仅为短短的几周,就连回内地出差都是匆匆去、匆匆回,有的甚至来不及回家看一趟亲人就赶回学校,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西藏大学的教研和管理工作上。
3年来,援藏干部们正是凭着对西藏、西藏人民和西藏教育事业深沉的爱,使他们对西藏大学在情感上有一种归属感,在建设上有一种使命感,在发展上有一种紧迫感,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向西藏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西藏大学第四批援藏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上可以信赖、业务上过硬的优秀队伍,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西藏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西藏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在西藏大学工作的5名援藏干部,学校党委书记刘庆慧给予了高度评价。 雪域高原写辉煌
作为中组部、教育部派遣的专家、学者,西藏大学第四批援藏干部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学历、高素质,并且都是派遣单位中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骨干。进藏后,他们更是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每个人都在所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为促进西藏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韦泰旭:忠实实践“智力援藏”的要求,充分发挥专家型援藏干部的表率作用,引领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分管单位全体同志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并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为把手,积极推进学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填补了教学工作中的许多空白点。如启动了校级重点学科的评选建设工作,并成功申报了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等。3年来,针对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他积极致力于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主持规范、制定和落实了《西藏大学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等数十个教学管理文件,初步建立了西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同时,作为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公室主任,他在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学校的各项评建工作,使学校各项评建工作顺利推进。
王齐荣:针对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具体情况,紧紧围绕2007年西藏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创优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工作为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狠抓师资队伍及学科和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学院发展的各项规划制定和修订工作,率领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使工学院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逐年增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开创了西藏大学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2006年6月20日教育部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交流会”上,授予王齐荣“援藏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2006年西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
王德耀:作为学校医学院党委第一负责人,他思路清晰,具有较高的决策水平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先后主持共建附属医院规划的起草、实施方案的落实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并积极为学院争取多方面支持,先后争取到大量扶持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医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如通过联系,先后签订了与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共建藏民族人类基因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和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开展环境健康方面研究的协议,与华东地区大学版协联系,争取到28家大学出版社向西藏大学捐赠图书9万余册等,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作为中澳支持西藏卫生合作项目——疾病控制与卫生管理培训子项目西藏大学医学院方负责人,他认真组织各分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先后承担《卫生管理者的管理角色与能力》等课程,指导多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并结合西藏实际,认真进行科学研究,在藏工作3年期间,他撰写各类调研报告和工作报告70余篇,发表科研学术论文9篇,在《西藏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多篇,其中《加强西藏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思考》获自治区组织人事编制调研成果二等奖和西藏大学党建调研课题成果一等奖。2005年他被评为西藏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上海市教育科技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2006年度复旦大学校长奖。
聂钢:作为西藏大学教务处处长,严格按照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合格人才培养体系的实际需求,调整完成了教务处新的科室设置与业务流程,完善了教务处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与内部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合格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机制;组织实施了分级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等工作,为提高教务处管理水平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对外联系,获赠了实用的天地网远程教学系统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系统及有关教学资源,无偿引进了66门国家级网络课程;引进了北京交通大学的6门国家级与市级精品课程;引进了北京网梯公司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管理平台及工具,并作为其所承担的国家“863”项目的重要应用示范点等,使学校的课程教学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周玲强:为提升学校旅游学科的办学层次,他积极争取各方资源,组织筹备旅游管理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在提高旅游与外语学院老师的科研能力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如组建重大科研课题申报团队,并对其进行科研项目申报的辅导,将科研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调动了全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学院首次实现三个科研项目同时在学校获得立项。同时,帮助学校旅游与外语学院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学院科研发展规划,明确了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重点。2006年底,该同志组织并任负责人的《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课题成功申报国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使旅游与外语学院首次实现了高级另课题立项“零”的突破。 开创援藏新业绩
经过3年的辛勤耕耘,援藏干部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西藏大学教研工作上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西藏大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积极参与各项制度建设,促进了西藏大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西藏大学第四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后,看到学校教职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与学校落后的教学与管理方法上存在的矛盾后,便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学院教研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内地高校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引进西藏大学,将其同西藏大学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订并实施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科学决策,开拓创新,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如来自四川大学的韦泰旭,将四川大学整套的管理软件带回了藏大,然后又专门请来了有关专家,根据西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排课系统等软件进行了优化处理,使之更适合西藏大学的实际。在学院推行分级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工作,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更趋科学与合理。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援藏干部们到来后,切实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把握,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3年来,通过援藏干部与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6个本科专业,新建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援藏干部们积极承担了新开设专业的教学工作,把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进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学生与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新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5个,建成了数字化教学系统,图书资料由30万册增加到80余万册,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推动了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学校高学历师资较少的实际情况,援藏干部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广博、学术交流途径多、渠道广的优势,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把最新的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校的其他老师,使其在实践中迅速成长。同时,他们还积极与派遣单位联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组织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西藏大学带出了一支宝贵的教学、科研队伍,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回顾3年来援藏工作所走过的历程,援藏干部们深有感触:党中央确定的“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显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也充分说明,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同各兄弟民族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有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才能不断谱写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回首3年援藏路,有过成绩,有过辉煌,也有过泪水,有过辛酸,然而更多的是援藏干部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不舍和眷恋。韦泰旭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援藏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学习和锻炼。”
“以理想指引方向,矢志援藏建功立业写忠诚;以忠诚释放热量,温暖高原莘莘学子;以行动谱写赞歌,让世界屋脊桃李四季芬芳。”西藏大学第四批援藏干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援藏业绩将永远镌刻于西藏大学的发展史上,为世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