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党代表见证“小康”社会走进雪域高原

2014-03-14 10:3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的代表、来自西藏的小加油先后两次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一不可多得的经历让她有勇气带领全村500多人走上致富的“小康道路”。

  这位53岁、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说:“2002年,我从出席党的十六大的其他代表身上学到很多经验,回到西藏后,下定决心发动其他40多名妇女,将30多亩荒地开垦成了果园。”

  这片种满了苹果、核桃和花椒的林地明年就有收成了。正在北京出席党的十七大的小加油说,果园只是一个缩影。五年来,她亲眼见证了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理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雪域高原的。

  珞巴族仅有2000多人,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小加油所在的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村地处中印边境,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她说:“那时到拉萨都要花上几天时间。”

  斗玉村的困境,对于绝大多数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来说都不陌生。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严酷的环境加上沉重的历史负担,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起点低”,仍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

  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每年都为西藏投入超过60亿元资金,用于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卫生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保护、广播电视等在内的社会经济事业建设。

  正是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支持下,斗玉村开通了道路,架起了电线,铺上了自来水管,并让全村7成以上的农牧民住上了新房子。

  小加油说:“盖新房是最不容易的。村里的人平时不愁吃穿,可是一建房子就困难。现在大家都有很好的房子住,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政府为这些新房的建设提供了主要资金。小加油说,村里住户从各方面得到的补助款最多的接近4万元。

  果园的开发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加油说,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帮她们找来了树苗,还为她们提供了启动资金,“我们又自己想方设法筹措了一些钱,挖开了水渠,购买了肥料,果树成长的很好,明年收获后要卖到城市去。”

  来自西藏自治区政府的统计显示,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让整个农牧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仅2006年一年,就有29万农牧民乔迁新居,21万人用上了电,32万人喝上了干净清洁的水。

  中央政府还承担了农牧民绝大部分的卫生和教育支出。作为边境县乡,斗玉村所在的隆子县每名小学生、初中生可以获得1200元和1350元的补助。

  大规模的投资也让整个西藏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全区农牧民的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54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9%。

  经济的发展,让珞巴的传统文化习俗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全村妇女在小加油的带领下,编竹器、织藏毯藏被,销往全县,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小加油说:“十六大报告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项内容。我可以说,不仅在斗玉村,而且在整个西藏,小康社会的理想都正在得到落实。”

  然而,实现理想的道路还很长。即使通了马路,从拉萨开车抵达斗玉村,也要花6个多小时。人们也缺乏足够的致富技能,对于“市场”只是一知半解。

  “果树种出来了,果子也结出来了,可要是想找个好市场、卖个好价钱,就不容易了。”小加油说。

  尽管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在全村并不是最高的,但有着30多年党龄的小加油说,为其他村民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西藏农村不愁温饱,可是要致富还不容易。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我要在这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小加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