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实施安居工程体现了西藏人民根本利益

2014-03-14 10:1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居乐业的愿望上溯历史、下启今朝,在今天蓬勃发展的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体现了西藏人民根本利益。

    自治区党委、政府紧密结合西藏实际,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作出了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在西藏农牧区开展了以民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经过两年的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牧民收入明显增长,农牧区整体面貌有了新变化,展现出美好前景,农牧民谋跨越、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旧西藏:双重标准的“人”和人居环境

    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村落到如今西藏大地上一个个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西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西藏建设史。可是在旧西藏,建造了一座座金壁辉煌的寺庙、富丽豪华的庄园建筑的农奴们却没有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他们连人身自由都不属于自己,遑论房屋。

    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主楼一般高达数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庄园的旁边还有林卡别墅,这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山南地区乃东县有个克松村,这里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是克松庄园,是一个农奴主在山南的大庄园。克松村,又是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成立的第一个村党支部所在地。 年届7旬的白玛央金老人介绍说,过去的庄园里,一边是农奴主高大华丽的楼房,堆满酥油和糌粑的巨大仓库;一边是农奴们居住的破烂不堪的低棚小洞,有的农奴甚至不得不世世代代居住在牛圈、马圈或领主的屋檐下、野狗群集的臭水坑旁。

    建设部专家徐宗威在对西藏人居的调查研究中归纳总结了农奴的几种居住形式:一是独立房,独立房面积一般8至14平方米,房间阴暗潮湿,农奴人均住宅不足3平方米,农奴没有房屋所有权,房屋没有任何服务设施可言,通常情况下都是几栋房子连在一起建的。二是附属房,这是农奴主专门为家奴和奴隶在庄园内修建的简陋房间,有时也将庄园中的地下室、房间过道、畜舍等附属用房供家奴或奴隶使用。三是帐篷。帐篷多为牧主为在草原上放牧的牧奴提供,帐篷一般有5至6个平方米。晚上部分牲畜赶至帐篷内,牧奴一家人与牲畜一起过夜。四是窝棚。窝棚是逃亡、丧失劳动能力的农奴为自己搭建的临时住所。

    一份历史档案记载,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1000多人。

    新西藏:住上广厦俱欢颜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把火从天上偷到人间,曾将“明亮的居室”称为使野蛮人变成文明人的“伟大天赐”。只有在新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的农奴才真正拥有了作为文明人的居住文明和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碎了束缚民族发展的枷锁,创造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8年,即从西藏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央政府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支援西藏各项事业建设,其中住房投资3.8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支持西藏住房建设的投资近16亿元人民币,完成住房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城乡住房和人居环境较快发展,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牧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房,住房结构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

    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是农牧民群众的愿望。安居工程建设实施以来,西藏各地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安居工程建设。两年多来,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总投资达到70.22亿元,完成11.4万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受益农牧民达59.4万人,占自治区“十一五”建设任务的51.8%;解决了106个乡镇、969个村通公路,64.1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32.76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新建78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农牧民采石队、运输队、施工队、木工队、绘画队等,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农牧民劳务收入持续增长。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尔·布里斯托,在2007年8月对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报道中讲述了他在离拉萨约1小时车程的村庄里看到的景象:“公路的一边,是由政府出资、藏民贷款建起的一排排两层新楼。公路的另一边则是另一种情景:四周坑坑洼洼,石头平房三五成群,而且是人畜共居。我驻足向一所房子里张望,发现里面又黑又脏。屋里唯一的光亮来自电视。另一间屋里拴着一只羊。”“31岁的西藏妇女卓嘎(音)一家三口住进了新居。搬进了新居,有了更好的农田,也就有机会赚更多的钱。他们一家还在路边开了个小店。曲水县的一位官员说该村的500户村民都表示支持政府的安居计划。他说‘没有一户人家是被强制搬迁的。’看看公路两边截然不同的情景,你不得不相信政府官员所说的话,他们无需强迫任何人搬。”

    新农村建设:乡村美景入画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西藏,无论走到城镇周边的村庄、还是偏远的边境村寨,一幅幅如画的新农村美景让人惊叹:宽敞的小院、两层的藏式楼房、房前的花、屋后的树、房里的现代化家具……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南伊乡珞巴族的女乡长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我们的房子已经可以跟城市居民的房子一样漂亮,一样宽敞明亮了!”在南伊乡这个位于林芝地区境内的偏远乡村,已经有超过七成的农牧民群众住进了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后的新房。

    安居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可不是简单的修房子,自治区要求各地市要把安居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和总体要求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与西藏农牧民的生活风俗和居住习惯相结合,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资源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农牧民群众增收相结合。

    安居工程建设中同步建设村委会、文化活动场所、公共卫生设施和村级水、电、路等配套工程。到2010年,所有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消除无电乡(镇)、无电村,基本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村村通电话。

    随着安居工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盖新房搬新家,房屋不仅是人的栖止之所,它还承载着一个重要的意义――家,有了房子就有了自己的家,家是温馨的、家是幸福的、家是和谐的……西藏各族群众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建设着每个人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丹增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