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伟大的历史转折-纪念“十七条协议”签订五十七

2014-03-14 10:1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五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西藏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喜迎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57周年。57年斗转星移,57年沧桑巨变,它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经过反复会谈、磋商,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而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标志着包括藏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空前大团结,也标志着几百年来处于封闭、停滞、一盘散沙状态的西藏社会内部开始真正实现团结、统一。

    57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表明,西藏各民族同祖国各兄弟民族一道,在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祖国大家庭中,共同走团结进步、发展繁荣的道路,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西藏是中国领土,于史有据,不容置疑。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西藏同祖国一起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实现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从此,西藏在祖国大家庭里,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57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表明,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是确保西藏发展稳定的根本保证。十六世纪中叶以来的西藏,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日益腐朽没落,严重地束缚和摧残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使西藏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十七条协议”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1956 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组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和全国一样进入繁荣发展新时代,充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确立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进一步开创了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局面。

    57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表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巩固民族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旧西藏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封闭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使西藏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的历史性转变。57年来,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规模空前,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西藏在十分低的基点上,以惊人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变贫穷落后为初步繁荣,实现了继西藏社会制度改革之后的更加深刻的社会变革。

    57年来西藏伟大的历史变迁雄辩地证明,西藏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离不开改革开放30年的好政策,离不开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和为西藏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的西藏,正站在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欢欣之时,也是反动分子难受之日。从来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人民幸福的国际反华势力一直图谋“西化”“分化”中国。而依附西方、图谋“西藏独立”的达赖集团在西方国家的纵容支持下,不断变换手法,企图阻挠西藏的发展进步。今年3月14日,他们悍然制造了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谋求“西藏独立”。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尽管给西藏的发展和稳定、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但阻止不了西藏发展进步的步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西藏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结论。57年的光辉实践,必将进一步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力量,必将开创西藏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为指导,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新西藏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巴桑旺姆)



新闻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