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0:12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祥云”火炬在西藏的成功传递,足以见证西藏的今昔巨变。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青藏高原长期鲜为外人所知。100多年前,英国人威里璧试图穿越在他看来是“无人区”的西藏,因为没有公路,只能靠租用的马队完成漫漫探险历程。直至上世纪初,青藏高原主体的西藏仍是外界遥不可及之地。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形容这里的交通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那时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艰难跋涉,运输全凭人背畜驮。
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西藏除拉萨城内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不到1公里的土路外,没有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厅长赵世军说,“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是旧西藏交通面貌的真实写照,而1951年至1954年,11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河、越昆仑山,战胜湍急江河、险峻峰岳,以三千人的生命代价,同时把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修通到了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赵世军说,目前西藏现代化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6万公里,其中43个县通了油路、89.7%的乡镇和5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基本形成“三纵两横、六个通道”框架。他说,50多年来,西藏公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通车里程逐年递增,到今天,庞大的公路网像血管一样,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藏区各地,使落后的西藏紧随祖国内地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西藏经济从车轮上腾飞,2006年青藏铁路的全面通车,更加使‘世界屋脊’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祥云”火炬在拉萨洁净宽敞的街道上传递9.3公里,这只是如今的拉萨城区之冰山一角。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而且房屋简陋、道路狭窄、污水横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医院、学校,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曾担任过拉萨市委书记的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对比今昔,感慨万千:“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封建农奴制的桎梏,农牧业生产方式原始,整个经济在低水平线上世代循环。即便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拉萨,在当时的3.7万人中,竟有5000多名乞丐,文盲率高达90%以上。”
向巴平措说,50多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和让利于民的免税政策,以及在中央陆续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指引下,各兄弟省市加大援藏措施,使西藏经济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目前,拉萨城区面积已达50多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150多公里。
在“祥云”火炬走过的占地18万平方米的布达拉宫广场,每一块从云南运进的大理石造价就达400多元。这个国家三年前投资1.5亿元改扩建的大型广场,拥有中心广场、人工湖、绿化区,并配有音乐喷泉、广播音响,成为拉萨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如今,来到拉萨的游客都会惊奇地发现,这里除保护、修缮完好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八廓街等著名文物景点,以及络绎不绝的朝佛、转经群众外,和内地一样,满眼繁华都市景象。这里能买到几乎所有的时髦商品,还能吃到花样繁多的西餐和海鲜等;这里有宽带上网,有保龄球场,甚至还可到温泉泳池尽情畅游……
“现在的拉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西藏许多人都这样说。(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