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5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金秋10月,记者有幸随全国工商联组织的采访团来到西藏,亲身感受非公经济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蓬勃成长和为西藏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经济总量占四成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民办教师的达娃顿珠当年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现代的藏族企业家。如今,达娃顿珠是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企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西藏农业板块中唯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在西藏,人们能感受到非公经济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壮大:在拉萨市,许多马路都是由一家非公企业城关区市政工程公司参与修建的;街头的便民商店,绝大部分由个体户经营;就连看病,市民也可以选择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多吉泽仁对记者说:这里的非公经济起步于1980年,当年全西藏个体工商业恢复到498户、525人。28年过去了,到2007年,西藏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私营企业达到4757家,个体工商户达到7.79万户,非公经济间接影响的人群达百万人以上,占西藏总人口的35.7%。非公经济税收14.3亿元,占全区税收的68.4%。
帮助藏民发家致富
在西藏,加查、朗县等7个县都盛产野生核桃、油茶籽等特色农产品。过去,这些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廉,农民也没有种植积极性。如今,普通核桃的收购价格提高到了一斤5元左右,好的可达每斤15元以上。这些原本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成了藏民家中的“摇钱树”。
而这一切,与达娃顿珠的努力分不开。2003年,经过多年商海洗礼后的达娃顿珠看到了特色农产品中蕴含的商机。他抱着通过整合资源帮助农民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愿望,成立了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有了领头的公司,农产品收购价格大涨,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达到1600多万元。公司还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西藏传统的作物青稞上。小小的青稞,经过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的开发和深加工后,发展成了白酒、米酒、虫草酒、青稞精粮等6个系列20多个相关产品,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有了“藏缘”身影。
在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徐飞看来,西藏的非公经济经过多年努力,其发展空间和投资领域正不断拓宽,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在经济效益、社会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弘扬民族工艺和医药
在日喀则的谢通门县恰卡村,藏族农民旺久家近年来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帮助他发家致富的是亚美民族手工业产品责任有限公司。
旺久的专长是制作藏刀。但是,尽管日喀则的藏刀历史久远,名气很大,由于没有品牌,没有统一工艺标准,家庭作坊式生产的藏刀卖不出好价钱。在藏族人格桑创办的亚美公司的组织培训下,旺久等民间艺人制作的藏刀、微型唐卡、挂毯等民族手工艺品闯出了名气。旺久制作的藏刀,也由过去的几十元一把到现在最高卖两三百元一把。在民间手工艺业繁盛的日喀则,像亚美公司这样的非公企业,还有好几家。
今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科技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联合公布了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名单,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唯一的民族医药企业名列其中,奇正藏药在产业内成熟的创新实力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正是通过奇正藏药这样的一批藏药企业,藏药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藏医药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热心服务公益事业
10月6日下午4时30分,西藏当雄县发生地震。不到两个小时,拉萨一家民营医院的两台救援车和10名医护人员就赶到了灾区,发放药品,救治伤员。这就是成立于2005年的西藏首家民营综合性医院阜康医院。
医院董事长王斌告诉记者,在阜康医院,专门设有惠民病床,凡低保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及孤儿都可以享受50%以上住院床位费的优惠待遇。从成立到现在,医院每年都要减免医疗费用几十万元。王斌也因此当上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奥运火炬接力拉萨站的火炬手。
事实上,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是西藏许多非公企业自觉自愿的选择。近年来,非公经济人士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共捐资捐物3800万元,藏族农民企业家巴桑还获得了“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和第二届爱心中国“中华慈善人物”称号。
出了一位十七大代表
去年10月,木工出身的藏族企业家索朗当上了中共十七大代表,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位非公企业的党代会代表,并在北京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索朗是拉萨市城关区市政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党支部书记,虽然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但是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将一家小的集体企业发展成一家具有1.8亿元资产,集施工承包、旅游、商贸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为一体的大企业。索朗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拉萨市,差不多有一半道路的修建施工有他们公司的参与。
徐飞告诉记者,因为贡献突出,在西藏非公经济人士中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各1人以及9位自治区人大代表和25位自治区政协委员,3位民营企业家也当选为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代表。(责编: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