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5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窗明几净、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的卫生条件和摆放在卧室、客厅、庭院内的各种吐着芳香的花儿,处处透露出这家女主人的勤快和持家能力。图为扎不让村罗觉的家人在浇花。
1978年,靠党和政府的帮助,扎不让村村民开始全部搬迁到现在的扎不让村所在地,彻底告别了洞穴生活。2004年扎不让村村民又全部搬进了被他们戏称为“小别墅”的漂亮房子中。
从与虫豸相伴的洞穴走出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古格脚下的这种巨变,让人拍手叫好。
走进扎不让村村里,只见成片的杨树高大挺拔,显示出勃勃生机,绿树掩映下的村庄整洁卫生,一幢幢藏式小院毗连有序,清澈的象泉河水从村前潺潺流过,无言地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新生。
我们走进了村委会原主任、现任札达县水利局主任科员的罗觉家里,罗觉是扎布让村的致富带头人,2006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他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他还先后多次被自治区、阿里地区和札达县评为 “青年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在罗觉两口子忙着端酥油茶、风干肉、啤酒等热情款待我们时,记者细细打量了他的房子:室内非常宽敞,采光也相当好,藏式家具、西式沙发一应俱全,电视、电话等现代家电一件不少,既充满现代气息又具有明显的藏式风格,特别是窗明几净、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的卫生条件和摆放在卧室、客厅、庭院内的各种吐着芳香的花儿,处处透露出这家女主人的勤快和持家能力。
说到房子,罗觉挥着手说,我的这个家算不了什么,村里这种条件的房子很多。
罗觉说,扎布让村搬到现在这个条件较好的地方时,刚好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同一年——30年来,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大好处。特别是在2004年,自治区扶贫部门投资50万元,阿里地区发改委投资100万元,“兴边富民”计划下拨资金33万元,加上群众自筹资金,对全村民房进行规划和改造。村里37户群众全部盖了新房,每户房屋面积平均达到550平方米。回忆起以前住在古格城堡洞穴里时的日子,罗觉说,当时确实是很原始,很落后,不说别的,吃水都要到1公里外的象泉河里背,全家就靠种点青稞、养点羊糊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罗觉早年当过兵,1982年当他退伍返乡时,正值党的富民政策向全国农村深入落实之际,在阿里地区,此时正在全力推广面向农牧区的无息贷款,头脑灵活的罗觉抓住机会从银行贷款1.9万元,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跑运输。没过多久,罗觉轻轻松松地还清了贷款。“我是喝着象泉河的水长大的,村里人都对我不错,现在,这条富路很有希望,我应当和村里人共享。”抱着这种认识,罗觉和村里的干部一起争取到了自治区广电厅的支援资金4万元,村委会再筹集3万元,买了一辆东风车,同时再从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通过搞运输一年跑下来,不仅还清了全部的贷款,而且净赚收入11万多元。“那时啥都缺,从拉萨等地运一趟百货,利润就非常可观。”罗觉解释说。
在罗觉得倡议下,扎不让村利用这11万元,全面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网围栏、植树、修渠等一度无人管的事情终于一个个被抓了起来。
“罗觉是咱村的能人,”看到我们采访罗觉,扎不让村的村民扎西补充说:“村里贫困户较多,罗觉就组织共产党员给贫困户送去牲畜和粮食,还组织村民为贫困户修建新房;群众增收渠道不多,罗觉就到处去联系,每年群众仅参加修路就增加收入3000元至4000元;本地黄牛产肉少,牛奶产量也很低,从2001年开始,罗觉在地区农牧局的帮助下,从日喀则引进了‘西门塔尔’和‘黑白花’奶牛,现在村里有了自己培育的改良牛。”(责编: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