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52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滴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对于西藏、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来说,过去的这50年足足跨越了数千年——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永远铭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获得了新生,西藏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从此,这片雪域热土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增长59倍 民主改革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农牧业生产相当落后,广种薄收,收获量不超过种子的4至5倍;在牧区,牲畜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出栏率却是“居低不上”,一旦遇有雪灾,广大农牧民更是终年辛苦,却不得温饱。 如今,西藏的农牧业已经向高效、生态、规模化、深加工转变。2007年,全区粮食亩产达到364公斤。农牧产品深加工方兴未艾,一批知名品牌在区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200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8元,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统计显示,西藏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是1959年的171倍还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民主改革前相比更是翻天覆地。以旅游业为例,2007年,西藏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增长73.3%,相当于全区GDP的14.2%。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其“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物流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三产大发展”。 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如今,古老的雪域高原今非昔比,迸发出无穷的活力。 医疗卫生方面:西藏目前共有卫生机构1343个,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64个和3.20人;全区所有农牧民已参加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 教育方面:如今,全区农牧民子女的义务教育 “三包”经费标准一再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六”、扫盲目标全面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6%。 交通、通信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2007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48611公里,由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信,2007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4.2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部/百人。 人口和社会保障: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广大老百姓基本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根据最新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4.15万人,目前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城镇人数达到33万多人。 民主权利:1961年,全区各地开始实行了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人民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西藏干部的主体。 农牧区面貌:安居与乐业并举 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经过民主改革以来的伟大实践,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子。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农牧民群众。 始于2006年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西藏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这是以农牧民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 3年来,全区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治好了折磨人的病,走上了宽敞平坦的路,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 2008年,全区完成安居工程建设5.8万户,目前全区共有17万户、86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子;以水、电、路、讯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去年又有699个行政村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5万农牧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水,17.7万农牧民用上方便充足的电,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对于一个人来说,50知天命。对于西藏来说,50年的沧桑巨变,亦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才有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编:南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