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保护”与“创新”成2009年西藏文化事业关键词

2014-03-14 09:4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1月4日电(记者边巴次仁)2009年初,收录了34本藏汉英词典所包含的词汇,12部藏文百科类电子书籍包括藏医、藏药、民俗、藏传佛教等内容的中国首部藏汉英电子词典问世,注定了这一年西藏文化事业的关键词与保护和创新密不可分。

资料图片:2009年1月14日,一名工作人员在展示首款藏汉英电子词典。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保护是永恒的主题。2009年,藏戏和《格萨尔王传》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政府对西藏文化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总投资达3.8亿元的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维修工程正式竣工;总投资5.7亿元的西藏“十一五”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全部动工。西藏古文物建筑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维修。

    对于土石木结构、年代久远的西藏古文物建筑来说,维修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直接的保护。担任布达拉宫两次维修负责人的强巴格桑老人说:“布达拉宫正因为有了两次维修,才确保了这座古老宫殿现在每天还能承载2300人参观。”

    数以亿计的保护经费投入,也是世界文化保护史上的大手笔。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政府投入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加之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和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的资金投入,截至2009年,我国政府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达到了13亿元。
 

 

资料图片:拉萨布达拉宫外景(2009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从历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古文物建筑的维修、对古籍善本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传承人的优待,在新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对西藏文化事业的保护有目共睹。

    但是,仅仅是保护还远远不够。创新才是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永恒动力。2009年,在西藏文化保护事业中创新事例不断涌现。

    在西藏,向来以前卫、时尚、青春为特征的动漫产业,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独特、深厚的传统文化。2009年8月19日,“中国原创动漫推广计划——优秀动漫产品进西藏”捐赠活动在拉萨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动漫处副处长宋奇慧说,此举像是一次播种,旨在培育动漫爱好者,让更多的人关注动漫产业,在西藏形成有利于动漫产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雪顿节历史悠久。然而,对雪顿节的市场化运作是西藏2009年的一次大规模尝试。打造雪顿节品牌,并力争将其打造为西藏最大的旅游节、文化艺术节、美食节、经贸节,集民俗文化、旅游休闲、经贸商展、体育竞技为一体的盛大平台,已成为拉萨市人民政府追求的目标。

 

资料图片:2008年10月23日,藏族工人在昌珠寺经堂内夯打阿嘎土。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

    创新更是体现在保护中。改性阿嘎土在文物维修中的大面积使用,增强了阿嘎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使抗渗水性能增加和使用寿命延长;通过使用低毒、无公害的环保型药剂,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提高木构件的抗腐蚀和抗虫能力;有关部门还针对西藏寺庙壁画的特征和气候特点,研制特殊配方,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治理壁画综合病害,解决壁画保护和修复中的难题。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西藏古文物建筑进行维修,将成为今后西藏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喻达瓦在三大文物维修工程竣工典礼上如是说。

    创新让藏文这种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2009年底,“手机藏文咨询联合研发”项目在拉萨正式启动,这标志藏文在不久的将来可畅游于无线通信网络。

    “目前,藏文是第一个具有国际信息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如今,电脑和手机上都实现了藏文字的实时输录。”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甘丹寺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祖寺,至2009年已整整走过了600年历程。在这里,徐徐飘动的经幡、抑扬顿挫的念经声和藏红色的袈裟亘古未变。但是,僧侣手中的手机、不太标准但能表情达意的汉语交流、僧舍中电视机里的流行音乐……这些现代化元素,也算是寺庙生活的一种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