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4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身着藏装的丁嘎在一张未完工的大幅唐卡前挥动着纤长的画笔——这几乎是他每天工作的全部。而对于有着近30年唐卡制作经验的他来说,用一年多时间来完成一幅画并不罕见。 “这幅唐卡宽1米,长1.25米,一共有近百个佛像,已经画了将近一年,接近完工。”丁嘎说,因为最小的佛像头部只有指甲盖大小,所以笔触要求非常细腻,加上所用的珍贵矿物质原料和金、银粉,这幅精心制作的唐卡预售价在10万元以上。 丁嘎是西藏拉姆拉绰唐卡艺苑的资深画师,这个唐卡艺苑隶属于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的岗地公司是一家集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宗教文化旅游用品、特色文化旅游服务、民间艺术技能培训、餐饮娱乐、歌舞表演、商品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08年10月,这家位于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的企业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藏香和唐卡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销量最好的两种西藏文化产品。”公司创始人多吉顿珠表示,“而我们的特色是将藏香和唐卡的整个制作流程都展示出来,并且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保持原汁原味和古香古色。” 藏香发源于西藏尼木县吞柏乡,岗地公司下属的西藏吞柏古藏香有限公司所产藏香几乎不用任何机械,更不添加化工原料。在制作、阴干和包装三个车间内,空气中弥漫着浓郁扑鼻的独特香气。白檀木、冰片、丁香等20多种颜料陈列四周,来自吞柏乡的工匠们手中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犀牛角,颜料和完泥之后就像挤牙膏似的从犀牛角的小孔中挤出,一根根藏香的坯体就此完成。一位工作人员说,为保持藏香的独特香气,这些坯体只能放在车间里阴干,一般要3至5天才能完成。 多吉顿珠说,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一目了然,游客们可以直接参观,既能了解藏香文化的历史,更增添了产品质量的说服力,所以这里的藏香一直卖得很好,近年来,传统工艺制作的藏香还远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市场化也对西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丁嘎说,为了批量生产,唐卡技艺已经逐渐走出家族传承的狭窄路子,拉姆拉绰唐卡艺苑的学徒们来自西藏及四川、甘肃等,并且要求他们在一年半的学习之后掌握基本技法。 丁嘎告诉记者,孩子们主要来自生活较为困难的农牧民家庭,学徒期间不收取学费,食宿全免。学成之后,根据不同技艺水平每月发给1000-4500元不等的工资,每卖出一副唐卡,再给10%的提成。这一期学徒班共有26个学生,之前不少学生学成以后离开了这里,另立门户了。 班马扎西是岗地公司下属的西藏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的一名演员。这位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23岁小伙子自幼痴迷舞蹈,初中毕业之后曾专门到四川九寨沟景区学习藏族舞蹈。“在拉萨从事藏族歌舞表演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不仅能拿到2000多元的月薪,还能认识很多的朋友。旅游旺季时的演出,每天都能吸引2000多名观众,观众越多,我跳得越起劲。”这位帅气的藏族小伙子自豪地说。 旅游是西藏的支柱产业,而文化产业被看作是刺激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正在岗地公司参观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杨守民告诉记者,西藏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潜力巨大,市场可期。据保守估计,目前西藏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企业近3000家,其中藏香、唐卡等传统手工艺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多吉顿珠说,经过8年发展,目前公司的资产已经达到了4000万元,同时带动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西藏、了解西藏、爱上西藏,自己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尽管前景可期,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当前西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方方面面的扶持。”杨守民认为,当前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破解资金不足、品牌不彰、自然条件制约、规模化程度不高等瓶颈。为此,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目前全区已有60多项传统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年底,自治区还评选出了包括岗地公司在内的8家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我们还计划组织藏香和唐卡制作的‘比武’,通过类似的活动,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杨守民说。
(责编: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