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4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西藏传统文化在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如江河奔涌川流不息
从封闭落后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开放自由的现代化社会,从西方到东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任何一个时刻是静止不动、完全封闭的。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总是潜移默化,恒古不变。西藏文化亦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现代化的今日,西藏人民、西藏传统文化对待各种优秀的现代文明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热情的迎接与借鉴。
乘坐青藏铁路进藏时,同车的乘客中有很多藏族同胞。一家在内地工作的藏民朋友告诉我说:青藏铁路没有开通之前,他们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因为飞机票太贵。青铁开通之后,他们每年都能乘坐青铁回家过年。一家人回家过年的欣喜之情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在西藏,每到一处似乎都能听到人们骄傲地讲述修到自己家门口那条公路。在新定日县,藏民朋友指着公路说:五年前,这里还是砂石路。在立新村,村长指着村中小路说:前年开始,这里可以通车了。行走在西藏的土地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随处可见,即使在偏远的乡下,仍然能不时地看到摩托车、手扶拖拉机的身影。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藏民朋友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迎。对于现代化的事物,西藏人民从来没有紧闭心门。
我进藏之后,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和决心是如此之大,如此坚决。西藏的寺庙,对于朝佛的藏族群众或不收分毫,或仅象征性地收取一两元钱;而对外来游客则收取从几十到数百元价格不菲的门票。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西藏人民的信教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在自己信奉的寺庙里朝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减少外来游客对寺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萨迦寺,国家先后拨款9700多万元用来文物维护,目前大殿维修已经结束,进入后期环境整治阶段。在立新村,一个夏尔巴人居住的边境小村庄,寺院中用信众的捐赠,耗资200多万元,修建了立新庙,不仅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朝佛的场所,还吸引了邻国的很多尼泊尔信众慕名而来。村委会主任多布拉说:我们的宗教信仰是绝对自由的。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县,人们指着远处山坡上的一座小村庄说,只有通往那个村庄的路不能通汽车,因为那个山坡属于珠峰保护区的范围,其中有很多国家珍稀物种,政府一直在权衡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们的生活便利之间的利与弊,只能是在优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行走在西藏,最大的困难来自语言的不通。因为藏语仍然是最通用的语言。藏语也是所有藏族孩子的必修课。
著名作家马丽华曾经这么形容西藏传统文化:它如同一条河流,就像雅鲁藏布江,你看它从源头冰川起步,沿途汇集各路小水,天上雨水和地下泉水,终于浩浩荡荡。西藏的传统文化在五十年间的发展变化中,不是毁坏,不是灭绝,而是吸收精华,去除糟粕,一路发展壮大。自身的独特文化融合现代文明使得西藏文化焕发出更加迷人的色彩,吸引着周边的省份,乃至全国、全世界为之倾慕。藏族文化不仅没有被同化,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其他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个也不能少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现代化不是传统文化变迁必然的前提条件。传统文化中落后部分的消失也不是现代化所能带来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优秀的部分,对人们有利的部分,我们都要吸取,都要保留,一个也不能少。
我曾在拉萨乡下的一户人家的厨房中看到一幅景象:厨房中间摆放着传统的火炉,女主人不时的往里添加着牛粪饼或木料。厨房一边是国家投资建设的现代化的沼气设备,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对于我这个所谓的城里人来说,也是第一次见到。沼气设备旁边则是我们通常使用的煤气罐。传统与现代,在这一间小小的厨房中,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
对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并不是只有西藏存在,而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必须关心和面对的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全方位的投入巨资用于西藏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数量逐年上升,一座座寺庙维修工程也相继完工,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保护逐步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快速完善。
西藏的五十年,是变化的五十年。五十年间,西藏人民享受到了更加自由的宗教环境,房子变大了,日子变富了,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了。西藏的五十年,不变的是独特的宗教和文化中的精华,不变的是语言,不变的是西藏的山山水水,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