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老将军阴法唐“西藏生活”

2014-03-13 21:3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难舍西藏情结 陈双雄摄

  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序】镌刻在玛尼石上的“人生词典”

  2006年7月的第4天。也是青藏铁路通车的第4天。

  北京——拉萨,T27次列车。飞驰的列车。

  一位老人,一位84岁的老人,眼睛一直遥望着车窗外。

  老人眼里,是北国风光,是大好河山,是渐渐隆起的大地,是仰之弥高的冰峰雪山。老人心里,是岁月沧桑,是历史浮沉,是马帮銮铃的悠悠回响和钢轨汽笛的今昔咏叹,是对这趟列车的目的地与路并行的近乡情怯和与日俱增的浓烈乡愁……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是西藏解放的前夜。

  18军。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

  一位年轻的指挥员,一直走在他率领的部队最前头。1938年从山东老家出来从军,他走过数不清的路,但从没见过这样不是路的路;见过数不清的山,从没见过这样耸进天上的山。从此后,他像一棵树,在喜马拉雅山扎下根来。一次次风雪弥漫,一回回积雪消融,他已经融入这里的山川草木、日月晨昏。前前后后,他在西藏工作了27年。

  这位戎马倥偬的年轻指挥员,这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是隔着60年光阴的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阴法唐。

  西藏27年,阴法唐先后担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政协江孜专区委员会主席、江孜军分区第一政委、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80年代初,他出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亲历了世界屋脊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1985年,阴法唐从西藏离任,距今已整整24年。这24年,他一直在为西藏的明天奔波忙碌,一直在为西藏的人、西藏的事倾尽热忱,并且以耄耋之年先后12次进藏考察调研。他的心,从离开西藏的那一天,就永远地留在了西藏。

  西藏,不是阴法唐的故乡。

  西藏,是他的精神家园。

  西藏,是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西藏行走,除了深不可测的蓝天和遥远神秘的雪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苍茫大地上随处耸立的玛尼堆。藏族同胞把虔诚的祷告刻成玛尼石,堆成玛尼堆,这些石头上的箴言几乎是一种“神示的诗篇”。

  有人说,阴法唐的西藏传奇堆起了一座独特的玛尼堆,而他离休后依然笃初的“西藏生活”,如同一块块镌刻信念、寄托理想的玛尼石,凝结着这位老人对西藏的浓郁情结和无限眷恋。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这部刻在石头上的“人生词典”,阅读这位老人的天路历程。

  【目录索引一】太阳照耀天路

  1951年6月,中央政府赴藏代表从北京出发前往西藏。长路漫漫,超乎想象。中央代表绕道广州、香港、新加坡、印度,走了1个多月才到达西藏。为何舍近求远?冰峰雪山、戈壁荒滩、长年冻土,内地去往西藏如隔天堑,18军领导从昌都到拉萨就走了几个月。

  修一条天路到西藏,是阴法唐的梦想。然而,寄寓着共和国几代人梦想与希望的青藏铁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几番上马、几番停工。多少人站在拉萨遥望北京,望穿秋水,做梦都盼着巨龙穿山越岭,铁路修到咱家乡!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赴任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的阴法唐便开始奔走呼吁,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西藏的路。他走出办公室、走出拉萨,走向风雪高原实地调研。他要去叩问苍茫大地,铁轨和枕木,究竟能不能踏破亘古沉寂,攀上世界屋脊?

  莽莽荒原上,他亲手收集铁路建设沿线桥梁、涵洞、隧道的精细数据,请教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探讨永冻土技术难题的解决办法……

  冰峰高万丈,手可摘星辰。在“离天三尺三”的野外帐篷里,借着昏暗的马灯和洒在稿纸上的星月之光,他饱蘸高原风雪提笔写出调研报告,上书中央和当面向领导陈述。此后近20年间,他的调研越来越缜密,他的声音越来越坚定,致使几乎被放弃的青藏铁路“复活”。修建青藏铁路,成了与他的名字密不可分的词组。

  2001年6月,青藏铁路第一根枕木轰然落地,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开工了!这一天,阴法唐在北京家中,凝视着地图上深褐色的青藏高原,思绪万千。

  铁路,在高原上延伸,亲友们都以为实现夙愿的老人该歇歇了。然而没想到,2004年,阴法唐从格尔木坐汽车出发,沿青藏线一路颠簸一路观察,历时20多天的拉萨之行,完成了《青藏铁路提前通车的考察报告》。这一年,他已82岁高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传来提前一年建成通车的喜讯。

  没有人能描绘此时阴老将军的心情,包括他自己。千百年来,马帮的悠悠长歌是进藏路上的唯一旋律。50多年前,川藏、青藏公路破土动工,高原上第一次响起汽车马达声。如今,“可与长城媲美”的钢铁巨龙真的飞进了雪域高原,与航空、公路一道形成了西藏现代立体交通网。

  阴法唐坐不住了,他要“坐着火车回拉萨”!然而通车大吉,一票难求,直到第4天,他才和家人一起登上了T27次列车,北京——拉萨。

  昆仑白雪皑皑,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唐古拉山口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路神山圣湖,一路仰天俯地,老将军一路笑容荡漾。眼前的青藏铁路证明:选择青藏线修铁路,最直、最平、最短、最经济;这一年,西藏旅游业的统计数据证明:有了铁路,会有比西藏人口还要多的人进藏观光旅游,西藏可以大富起来。

  西藏的路,西藏的水,西藏的电……这些事关西藏科学发展、事关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大事,都是老将军的一个个心结。他曾多次上书和会议上呼吁,推动了西藏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开工;他曾长期论证,西藏作为“亚洲水塔”,如何深谋远虑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

  今天,入夜的拉萨,一城灯火,堪比一片星空。站在拉萨河的水声灯影中,可以感受一座高原现代都市的心跳。这城市的电能,便来自羊湖电站。这城市的未来,正被那不熄的灯火照亮。

  德国前总理密特朗曾这样感慨:“20年前的拉萨还仅仅是一个拥有庞大宫殿的小城镇,而今,宫殿依然矗立,但拉萨却已然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旅游业发达的大都市。”

  【目录索引二】太阳见证历史

  马克思在著名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诚如斯言。西藏的解放,由此成为世界废奴运动、人权运动最壮丽的诗篇。这是历史的华彩乐章,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伟大的节日。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杂音不时响起,总有一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在鹰瞵鹗视。

  阴法唐说:“我们这些历史的见证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的真相向世人和后人交代清楚,非常有必要详尽准确地记录历史,澄清是非,以正视听,教育后代。”2000年10月,他正式提出编撰《解放西藏史》,不仅为公正记录历史,更为总结和梳理我党治藏建藏战略思想。

  很快,60多位当年第一批进藏、如今依然健在的省军级离退休老干部,以及一些西藏党史研究人员积极响应。阴法唐担纲编委会主任,与老战友们一起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点滴寸进、积跬成步。

  历史,往往充满迷雾。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们常常彻夜开会研讨,不远万里实地调查,从浩如烟海的种种文献资料笔记中寻找确凿依据。研讨会,有时在北京,有时在成都、拉萨,“一个细节争数夜,一个事实跑多省”的事不胜枚举。

  青灯长卷,夜雨秋池。老将军常常亲撰重要章节,窗口的灯光,一直亮到东方既白。楼前的银杏树9次吐绿、9次金黄,老将军珍贵的暮年又平添了9道年轮。一晃9年间,这本史书百易其稿,废弃的草稿有盈尺之厚。2008年春天,50多万字的《解放西藏史》终于付印成书。初版不到1年间,就3次加印。今年1月,该书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三个100原创图书奖”。

  专家认为,这部著作不仅是系统翔实的“史记”,还高屋建瓴地镌刻下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九条基本经验,“是一本权威著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是昨日之“史”,是现实之“镜”。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解放西藏史》,厚达564页。扉页上,“顾问、编委会、编辑部成员”名单中,已有16个名字打上了黑框。付梓之时,他们已溘然仙逝。

  阴法唐多年呕心沥血参与编写、审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暨西藏军区军史》、《当代中国西藏》、《辉煌的二十一世纪——大记录(西藏卷)》、《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五十年》等多部西藏党史、军史著作及人物传记,撰写了近百万字有关西藏的政论和回忆文章,帮助藏学专家出版了《西藏历史地位辩》等。有关部门拍摄全景式展示西藏民主改革和西藏高原人文景观的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时,他亲自帮助策划和修改剧本,并担任顾问和总监制。

  文章得失,寸心自知;治史之事,千秋功过。阴法唐站在青藏高原深情回望,那当年的铁马冰河,那今昔的地覆天翻,不知在心中涌起多少滔天巨浪与悠悠回响……

  【目录索引三】太阳照彻人心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高达95%。民主改革以来的西藏,到2007年已拥有普通高校6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所、普通中学117所、小学884所。

  伴随西藏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藏族同胞从一座座偏远农庄、苍凉牧区走上了多姿多彩的新时代社会生活舞台。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不断涌现:第一个学士、硕士,第一个留学博士,第一个时装模特、动漫设计师、环保志愿者……

  这些,都是阴法唐飘着旧时代风雪的往事和溢满新时代芳香的现实。让西藏的孩子共享文化教育的阳光,是他从第一次进藏到如今从未有丝毫懈怠的心事。

  早在解放西藏之初,他参与创办了江孜小学,那是西藏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之一。这所小学传出的读书声,深深震撼和唤醒着这苍天厚土和古老民心,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飞向四面八方,播种传道,桃李天下。这所小学的简陋校门,走出了很多藏族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在长长的名单中,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总干事拉巴平措……

  1998年,离休老将军阴法唐根据家人的建议作出一个决定:拿出祖孙三代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6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8月,“西藏江孜第一小学阴法唐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2008年5月,西藏民政厅根据基金会发展规模和实际需要,将其正式更名为“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

  这笔从一个并不富裕的三代之家倾囊起步的基金,一直被严格地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以及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就是这绵薄之力,多年来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西藏文化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基金会成立10多年来,捐助资金已达500多万元,赠物价值100多万元,资助范围也从最初的一所小学,延伸至昌都、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林芝、山南等地市的11所小学和2所中学。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介绍说:“目前,西藏已有近千余名师生获得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的奖励。其影响力已波及海内外,一些外籍华人和台湾同胞也积极向基金会捐款捐物,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基金会本身。”

  如今,全国有20多个省市建立起西藏中学或藏族学生班,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已成华夏共识。去年3月,阴法唐回老家山东,当得知泰安中学有14名来自西藏的学生,他和夫人李国柱当即前去看望,用藏语和孩子们拉家常,交流对西藏拉萨刚刚发生的恐怖暴力事件的看法,引导他们明辨是非。他和夫人还与孩子们一起唱起了颂扬民族团结的歌《一个妈妈的女儿》: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母亲是中国!”

  用汉语唱一遍,又用藏语唱一遍。

  【目录索引四】太阳辉映文明

  1959年,73岁的美国作家安娜·路易丝·斯特朗来到西藏,写下了《西藏农奴站起来》一书,其中有这样的感慨:“西藏人终于获得了自由”。

  2008年,实地考察了西藏人权的乌克兰议会人权最高代表尼娜·卡尔帕乔娃女士说:“毫无疑问,中国的革命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全面的人权。”

  50年,世界屋脊在变迁!给农奴以自由,还社会以公平,赋西藏以希望——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映照现实,所有的文化都饱含记忆。阴法唐深深知道,为一个民族谋求光明的未来,就必须留住这个民族历史记忆。

  还是他初入西藏时,努力保护西藏的历史文化就是一个工作重点。土改时期,阴法唐工作的地方有一座贵族庄园——总面积4.7万平方米、历时18年时间修建的帕拉庄园。正是胸中的文化远见,促使他把这座庄园确定为保护对象,历史的原貌被妥善封存,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历史标本。

  如今,帕拉庄园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贵族庄园遗址。作为一个凝固的历史切片,它见证了西藏沉重的昨天,诉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阴法唐为今天的西藏留下的一个昨天的西藏。

  透过帕拉庄园上空的历史烟云,阴法唐深切地聆听到保护古老藏文化的时代风铃,聆听到抢救灿烂藏文化的时代警钟。

  他清楚地记得,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批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道,深入民间采风,收集了一批音乐舞蹈、谚语民谣等,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等书籍。近20多年里,中央投入超过7亿资金,维修并开放了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一些寺庙。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拥有国际标准的文字。藏族传统文化在这日积月累中薪火相传,“西藏文化灭绝论”不攻自破。

  阴法唐还热情扶持研究西藏历史文化的年轻学者,为他们开阔思路、提供资料、审定文稿和撰写序言,先后有10多位学者在他指导帮助下出版了专著。

  最令阴法唐魂牵梦萦的,是抢救和保护代表藏族文化最高成就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非常关心有关部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工作。这部包括100多万行诗,比全世界的史诗组合起来还要长的煌煌长歌,是我们中华大家庭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艺术瑰宝。

  旧时代,那些才华出众的《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备受歧视,许多说唱艺人贫病交加,在流浪中悲惨死去。人亡歌息,伟大的《格萨尔》面临失传和消亡。新社会,说唱艺人被当作国宝,成为人民艺术家,受到尊重和爱护。玉珍等说唱艺人,被阴法唐请到家里,待为座上宾。

  在关心藏族文化的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国家正在为《格萨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讯传来,阴法唐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时至今日,藏族的民间艺人仍在说唱中创造着新的章节,传承和发展着这一当代世界为数不多的“活形态史诗”。

  “《格萨尔》的命运折射着藏族文化的命运。”阴法唐陷入回忆与憧憬。

  【目录索引五】太阳温暖故乡

  北京,西四东大街,第二炮兵某干休所。喧嚣市声中,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的第6层,就是阴法唐在北京的家。

  每天清晨,老将军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他订阅的《西藏日报》。早饭后,他开始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西藏史研究。时光悠然,电话铃和门铃也常常响起,电话那端和来访的客人大都与西藏有关。

  这是个安静的家,简朴的家。有几个细节,令记者难忘。

  客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老照片和几幅书法作品。

  照片摄于1963年,年轻的阴法唐正在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从雪域高原到北京见到毛主席,让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怀念终生。细细端详,他的军装上,也许还沾着高原上的仆仆风尘。

  书法作品之一,是阴法唐的同乡好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献给他的诗并书:“西南大隅障边陲,屹立高原仰北之。天意人心亲脉脉,一家兄弟永如斯。”其他卷轴上,书意都与西藏有关:“西藏魂”、“魂牵梦萦西藏”……

  照片中的激动,墨迹里的深情,是对阴法唐“西藏人生”的深深慰藉。

  居室里,最惹人流连的是西藏的书、西藏的器物。

  书桌上,打开着已经泛黄的《清代藏事奏牍》和《西藏研究》;书橱里,除了马列著作,其余的都是有关西藏的书,汉语藏文,书山字谷;墙壁上,挂着布达拉宫图案的唐卡;家里的桌椅,边边角角上不时闪出一线藏族传统纹饰,沙发靠垫上绣的,是格桑花……

  阴法唐16岁离开家乡,至今乡音未改,但一口浓重的山东话说的都是西藏的事。

  齐鲁的确是桑梓,而对于几乎把一生都献给西藏的这位老将军,西藏又何尝不是故乡?除了北京的家、山东的老家,阴法唐在西藏有更多农区牧区的家、难分难舍的亲人。

  当年进军拉萨时,满城的乞丐,抬眼皆是被挖去双眼、砍断手脚的贫苦农奴,那人间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对西藏同胞的深厚感情,从那一刻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上世纪50年代,阴法唐曾在海拔5400米的山南地区郎卡子县普马羌塘推村蹲点调研3个多月。在这个西藏有百姓聚居的最高点上,他不仅和村民们同吃同住,还一起到羊圈拾粪,去牧场放牧,为村民调解草场纠纷。在这氧气稀薄的贫苦村庄,他与村民结下深厚友谊。这里,成了他的另一个家;村民,也视他为最可信赖的亲人。

  这个村子离边境很近。1959年发生叛乱和解放军平叛时,阴法唐带工作组在那里工作,村里没有一个人外逃。因为,他们相信阴法唐。2004年,阴法唐重回推村。他仍然记得当年房东孩子的名字,村里健在的老人都记得他。乡亲们奔走相告,把他团团围住,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82岁的老将军,笑声朗朗走进当年房东的家,聊了2个多小时,久久不愿离去。

  因为缺氧,陪同的人都头痛欲裂,阴法唐却依旧谈笑风生。

  西藏山南地区的乃东县克松村,是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第一村。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阴法唐说,真想回去亲眼看看。

  熟悉阴法唐的人都知道,西藏是他心里的家。对中央4次召开西藏工作会议,他如数家珍;对中央启动涉及全国的对口援藏战略,出台一系列支持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他念念不忘。关于西藏的一些大项建议,他都作过深入调研、撰写过报告,以至于有的领导戏言:“法唐上书,言必西藏。”他还联络了200多名在西藏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筹建起北京建藏(援藏)老干部协会,亲自担任名誉会长,并且关心和支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安徽等省市成立了建藏(援藏)老干部协会或联谊会……

  平日里,老将军最爱看的是西藏报刊,最爱听的是西藏信息,接待最多的是与西藏有关的客人,还常以糌粑、酥油茶、奶渣、干羊肉等西藏传统食品待客。阴法唐一家每年要过两个新年,一个农历春节,一个藏历新年。过年时,他们不忘给藏族同志贺年,一些居住北京的藏族同志也来拜年、欢聚。

  深沉浓郁的西藏情结,也被他们烙在了后代身上。阴法唐和夫人李国柱3个女儿的名字,都是一个藏语词汇和一个汉语词汇的结合体。一个叫建白,意思是“建设西藏”;一个叫江萨,意为“建设新江孜”;一个叫亚农,意为“发展农业”。

  这些寄寓希望的名字,是阴法唐传给后代的“玛尼石”。

  “路旁宁静而清澈的湖泊,苍鹰不时从湖面掠起,使人领悟到了大自然与生命的神奇。它们仿佛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安第斯共同体秘书长弗雷迪·埃勒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西藏。走进阴老充满西藏风情的家,恍然觉得就是走进了这样的世界。

  【跋】朝圣者的生命图腾

  “自然起初好像是上帝创造的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在人类未起云翳的眼前。”走进西藏,让人想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引述的先哲之言。清澈透亮的西藏天地间,朝圣者磕着长头走向拉萨。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雪域高原一个不朽的背景画面。

  59年前,阴法唐和他的战友们跋涉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开始了一次前无古人的“朝圣之旅”。59年来,这群后有来者的“朝圣者”前仆后继、矢志不渝,把共产党的阳光雨露播洒在这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他们是朝拜人而不朝拜神的朝圣者,他们心里装的是西藏人民。在那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镌刻雪域高原福祉的玛尼堆,就是他们生命的图腾。

  在庆祝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50周年的日子里,长驻西藏的记者朋友讲起这样一则故事: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起家境贫寒的童年,回忆起父母讲起过去苦不堪言的生活,是西藏解放,才有了上学的机会,才参加了工作。他说,自己出生的日子,母亲早已记不清了,后来,他把自己1974年5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确定为自己的生日。向巴平措的故乡有棵大树,从那里走出了多位中高级领导干部。人们说,是这棵大树带来了好风水,向巴平措说:“其实这棵大树就是共产党。”

  作为第一代进藏共产党人,阴法唐深深懂得这话语中的深意。

  用身体丈量天路的朝圣者,把祈愿供奉在神圣的玛尼堆上。阴法唐和他的战友们同样深怀敬畏之心,把对西藏人民的爱供奉在共产党人党性、官德、人格的“玛尼堆”上。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阴书记把藏汉团结、党群关系看得比命还重,他的这种精神和作风,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老将军神闲气定,而只要提到西藏,他顿时神采飞扬。说起西藏的发展,老将军眼里不仅是欣慰,而是深深的陶醉。阅读他的人生,如同阅读一部“世界屋脊版”的《老人与海》——他倾尽毕生心血要征服的,是西藏经济的贫穷落后,是西藏交通的山高水远,是西藏文化的湮没流失,是西藏历史的重重迷雾……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心中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理想与信念。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不为全体人类所共有的权利,决不是什么权利。

  阴法唐说,共产党人更懂得一个社会是先进还是落后,一个制度是文明还是愚昧!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