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3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人文西藏》丛书读后大观大止。张鹰先生主编的这些成果是他们几十年间踏遍千峰长白的雪域大地去发现、去记录、去研究的层层人文积淀所致。为此,他们付出了外界难以想象的心血与汗水。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文联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韩书力 《人文西藏》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西藏固有的文化,有利于增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承,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可视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我近期所见同类著作中一套高水平的读物。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 李绍民 《人文西藏》丛书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反映西藏文化最真实、最全面的一部图文丛书。由此,我也为我们这个民族丰富而壮美的民间文化感到自豪。这里我要真诚地告诉读者朋友:如果你没到过西藏,它会带你常有西藏的人文风情;如果你来过西藏,它可以让你更多地认识那个让你多梦的地方。这就是《人文西藏》丛书。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才旦多吉 前言 我第一次到拉萨是1972年,当时我是作为西藏秦腔剧团新招的一名美工,随剧团沿青藏线一路慰问演出进藏的,从西安到拉萨走了二十多天,每到一站有地方接待倒没觉得多苦,不过那个年代的人似乎不知道什么叫苦,更何况当时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那时,西藏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没有现代人哪种狂热与向往,甚至一提到西藏都不免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能有一份让我画画的工作到哪儿都无所谓,于是就一无反顾,含泪告别了年迈的父母亲,奔赴西藏。当时象我这样对事业的炽热和对工作的渴望,只有历经10年动乱的老三界们会深深懂得。 之后,我在西藏一呆就是36年,现在再回想,当年考取西藏秦剧团是我和西藏的一种机缘,但后来真正把我带入藏文化领域还是1983年到西藏藏剧团工作之后,从对藏戏的挚爱到开始痴迷于藏文化,开始兴趣广泛,“不务正业”,除了画画,摄影、“收藏”(其实就是喜欢收集一些民间工艺而已,),甚至莫名其妙的做起了“研究”。这些一并挤进我的生活圈子里,再后来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本职是什么,只好借“杂家”之名来聊以自慰。 我这辈子跟大学无缘,要说培养我成才的只有西藏这所博大的“大学”。从我一踏上这块土地的那一刻,就注定我今生归属这片蓝天圣土。刚进藏的那些年里,我几乎天天都是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每天不知疲倦的背上油画箱,穿行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城郊田园,奔波在西藏的乡村草原,森林河谷…… 我庆幸有这样一片能让我尽情翱翔一生的天空,也许骨子里的我就是为西藏而生,否则还在上初中的时侯我就把父母给我起的名子改成了“鹰”。我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西藏。终于有一天,当画笔已不能完全满足我的表达欲望时,相机便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当浸沉于西藏丰富的民间文化时,我常常按捺不住来自心底一种躁动不安的激情,好像品尝到甘甜醇厚的青稞美酒,欲罢不能,而西藏也就此在我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在西藏跑过多少个县多少个乡多少个村,我已记不得了,只知道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我大概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奔波在西藏的乡村和草原上,这种习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根深蒂固。我将自己比作是从陕西关中移植到雪域高原的一棵小树,从小扎根在这片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壤里,贪婪地吮许着各种营养。36年来,我的根系延伸到西藏的每一个角落,经过滋养的我,现在终于长大成材,到了结果的时候。这套《人文西藏》丛书正是我对哺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回报! 近年来,西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西藏人文更是以它博大、独特、神秘的特性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当然这与西藏人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藏族人在这片世代居住的雪域大地上生息繁衍,面对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展现的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这片土地执着热爱的心。在他们的脸上,你看不到痛苦与忧愁。舞蹈的倩影,歌声的浑厚以及美酒的芳香深深浸润到他们每一个瞬间的生活与劳动中。 藏族人民用信仰滋养心灵,用美装点生活,即使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物件,你也看得出他们对生活用心的装点与美化。在他们的心目中,生命的真谛就是辛勤的劳动和不变的信仰,生活的意义就是简单的快乐与守望的执着。正是有此深厚的思想底蕴,所以从他们的行为到一切与生活有关的器物无不渗透着人类根性文化的内涵,这就是西藏的文明,一种包容千百年历史精髓的璀璨文明;这就是西藏的文化,一种在亘古变迁中依然深广博大的文化;这就是大美西藏,美到感人至深却无以言表。 我在西藏的三十多年,恰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来西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藏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他们的脸上无时不流露出幸福的喜悦。全书三千余幅图片以及详实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用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我所经历的西藏普通人的生活、劳动和信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藏人与其生活的变迁。 我想努力做的“完美”,但我做不到“无缺”,因为当你真正把自己全身心的都投入到藏文化中你才会见识到她的博大与深奥。尽管有三十多年的经历与钻研,对西藏、对西藏文化我还只能说是一知半解。本书中图片是我几十年来利用采风之便在浩如烟海的西藏民间随意抓拍的一些瞬间,你只要稍加留意,在这些图片里多少都会看到一些绘画的影子,所以,著书并不是我的初衷。但没想到久而久之便成规摸,出书也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难免出现一些缺憾。 我很高兴与资深编辑张问渔先生相识相知,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这套丛书才能得以问世。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为本套丛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当然,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出版,与我现在就职的单位西藏自治区文联及西藏各级领导多年来给予我的支持和关心是密不可分的。 青藏铁路的通车无疑会推动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化会给西藏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与此同时,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将随之成为历史,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人文西藏》丛书正是要将那些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文明凝聚成册,以示后人,相信这对西藏文化的传承必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张鹰 2007年4月于北京北苑家园 后记 经过近四年的艰辛,《人文西藏》丛书(六册)终于面世了!在这成功的背后,可以说它是无数对西藏怀有共同热爱的朋友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我很高兴与张问渔先生相识相知,正是他的信任及在策划、编辑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才使这套丛书更具有其特质。丛书的出版离不开西藏自治区文联和西藏各级领导多年来给予我的支持和关心。 我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对著名作家、藏学出版社总编马丽华女士在提纲制定过程中所给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著名藏学家廖东凡先生,著名藏学家、《中国西藏》杂志张晓明总编,西藏著名作家次多先生等的鼎力协助致以真挚的谢意。我非常感谢好友边多先生,我们曾十几年如一日深入西藏各地采风,对我在西藏文化知识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包括这套丛书出版也与他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也要感谢学生廖娟等年轻朋友在后期文字输入和整理方面给予的无私帮助,我还要向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李绍明教授、原四川人民出版社审读室主任杨宗平编审在丛书审读过程中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国内著名装帧设计家、北京三联书店的宁成春先生为本套丛书的精心设计所付出的劳动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为本套丛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 在整个编写过程,我虽然参阅、查找了大量典籍文献,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力求资料翔实、准确,但就我本人而言,毕竟才疏学浅,完成这一偌大的出版项目难免不无谬误,因此,祈望读者鉴谅。 2009年3月于拉萨
(责编:晶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