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自治区环保事业发展巡礼:筑牢国家生态安全

2014-03-13 21:1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环保事业发展巡礼

    09年1月,一本由中美两国作者共同撰写的书——《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出版。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序言中这样说道:“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然而西藏人做到了。”他的评价从一个侧面让人们认识了西藏的环保事业。今天,这片土地在环境保护上已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

资料图片:9月22日,游客在羊卓雍错湖畔游玩。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摄

    以《规划》促保护: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把西藏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入了有序规划的发展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和自治区就对西藏生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制订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方案,有效保护了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目前,我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面积达4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8%,为我区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筑起了坚强的堡垒。此外,还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区重要的生态区域。到2008年,全区湿地面积达到600余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9%,名列全国各省份首位。

资料图片:林芝山区的森林云海风光(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通过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全区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落实让全区1011.2万公顷重点公益林得到了常年管护,此外,我区实施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截至2008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389.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31%。

    多年来,自治区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目前已有41个县推行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到户草场面积为5.43亿亩;投资7.3亿多元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4591万亩天然草场的保护与恢复;开展了草原鼠虫害治理,在两县8个乡28个村治理鼠虫害1185万亩。草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贫瘠、生态循环恶化也得到了有效恢复,截至2008年底,全区草地面积达到8205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8.4%。

    2009年2月,西藏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预计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资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届时,全区生态系统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重要生态功能将得到有效发挥,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得到有效治理。   以监管促文明: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与综合治理、落实减排任务、保障环境安全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区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态。

资料图片:2008年5月1日,西藏拉萨春光明媚,著名景点罗布林卡游人如织。新华社记者孙闻摄

    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的文明发展道路,多年来,我区颁布了10余部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城镇集中式饮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加强农牧区、城镇、旅游、矿产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和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已经逐渐呈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建设更加惬意、适居的文明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我区环保部门强化污染防治减排工作,通过与7地(市)签订“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对30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监管;投入10亿多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投入上亿元用于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进一步加强全区辐射环境管理,保证了全区所有放射源都处于安全状态。此外,还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治理“白色污染”工作,并在汽车尾气、饮食油烟、噪声扰民等环境问题上加大了执法监管力度。

    在环境综合整治上,2003年以来我区组织开展了4次大规模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活动,连续7年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矿产、水、旅游、藏药材等资源开发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治。以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全面开展了重要城镇、交通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共关闭水泥生产线9条、小钢铁厂7家、小造纸厂4家。

    积极的环境综合治理和严格的环境执法监管,有效改善了城镇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迄今为止,西藏未发生任何污染事故,全区水、气、声、土壤、辐射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以保护促和谐:

    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汲取经验教训,在开发建设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藏经济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对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我们一定要汲取其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促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自治区环保局规划财务与政策法规处长庄红翔如是说。

    为了规范开发建设活动,我区开展了严格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2006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禁止开采砂金砂铁资源的活动。而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也按照建设生态线的要求,投入15.4亿元环保资金,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环保典范。

    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拉萨至山南至日喀则地区雅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有效保护了沿江一线数万亩农田、草场,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这是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在观看火车驶过(资料照片)。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安全持续稳定,运输畅通无阻,服务优质高效,环保全面达标。 新华社

    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草原生产力明显提高。以那曲地区安多县为例,项目实施后草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8.21个百分点,植被高度由5.72cm提高到7.64cm。

    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的实施,则大幅度降低了对森林、灌丛、草皮和畜粪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消耗。初步测算,全区已建成的6.5万座沼气,年产沼气2502.5万立方米,可替代标准煤近1.8万吨,相当于保护6.3万亩林木。

    “十五”以来,农牧民通过参与重点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管护等工程建设,增加收入约16.8亿元。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全面落实,全区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的人员已达8万余人,年管护收入由2006年的4385.49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5000多万元,增长了9.2倍。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仅饲料粮补助一项就使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20749万元。建设农村沼气的农牧民,每年每户可节省1000多元的燃料费。   和平解放至今弹指一挥间,西藏的环保事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用有目共睹的事实向世人证明:西藏的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清、草原还是那么绿,依然有“世界上最蔚蓝的天空”、“世界上最纯净的空气”吸引着世人。(周明江 张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