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0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他是一名普通的藏族农民,连简单的藏文都不识几个。但如今,他已成为资产达上千万元的大老板。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抓住“小”糌粑里孕育的大商机,将青稞产业做大做强。他就是西藏人民称之为“糌粑老板”的日喀则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藏族农民——罗布丹增。
“糌粑老板”罗布丹增在擦拭自己的爱车(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拉巴次仁摄
罗布丹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世世代代靠种植青稞为生。1995年,罗布丹增一家7口人的收入来源仅为家里的16亩青稞地,一年的青稞收入只有4500元左右。
“那时候,家里靠青稞卖不了几个钱,只能勉强度日。”罗布丹增说。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平淡度日,聪明的他看到了当时国家加大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建设工地打工跑运输。
1995年下半年,罗布丹增从银行贷款5万元购买了一辆卡车。4年后,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掘得了第一桶金。
1999年,罗布丹增投入18万元在白朗县办起了当地第一家糌粑加工厂,2001年至2005年,他从银行贷款80万元用于糌粑厂的扩大再生产。他组建了白朗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还为自己的糌粑产品注册了一个响亮的牌子——“洛丹”牌糌粑。
“我们这里的群众世代靠青稞为生,但青稞的转化难、销售难是困扰乡亲们的最大问题。”罗布丹增坦言,这是他开办糌粑加工厂的目的和原因。
“洛丹”牌糌粑投放市场后,很受市场欢迎,产品开始供不应求。鉴于此,罗布丹增又扩大了生产规模,用现代化设备生产糌粑。
“过去,靠人工烘干青稞和烘炒青稞,又费劳力又费时间。”他说。2006年,连一句完整的汉语都说不清楚的罗布丹增干了一件大事:他带着乡里的干部千里迢迢跑到四川成都,邀请四川大学的专家和有关厂商的技术人员,到白朗县为自己的糌粑厂量身定做了一套青稞烘干、烘炒设备,整个设备花费达上百万元。
如今,罗布丹增的新厂房里,机器轰鸣,烘干爆炒出的金灿灿的青稞,源源不断从现代化机械设备中生产出来;而在46座水磨机房中,加工好的青稞又变成了白色、柔细的可口糌粑。
“现在,我的糌粑加工厂每天生产糌粑11000公斤,销往白朗县、日喀则市和拉萨市,产品供不应求。”罗布丹增自豪地说,他的糌粑加工厂年毛利润可达1000多万元,净利润达160万元。
现在,罗布丹增在老家盖了一套面积达800平方米的藏式别墅,各种现代化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罗布丹增笑着说:“在旧西藏,只有贵族才能住上‘四梁八柱’的豪宅(藏族最豪华的别墅才能有四梁八柱),现在我这个藏族农民也享受到了。”
罗布丹增尽管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毫不含糊。他的四个孩子中,三个孩子分别在北京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咸阳西藏民族学院读书,小女儿在白朗县中学读高中。
“现在没有知识,就像瞎子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罗布丹增感慨地说,他藏文不识几个,普通话也讲不好,每次沟通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受这样的“罪”。
罗布丹增和夫人在自己的藏式别墅里(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拉巴次仁摄
富裕起来的罗布丹增并没有忘记乡亲们。自从糌粑加工厂开工后,当地村民可以将自己的青稞高价销售到这里,有的还在他的厂里打工挣钱。
据罗布丹增介绍,他的糌粑加工厂如今一共有78名工人,全部是当地农民,每人月工资可达1800多元。罗布丹增还通过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当地农民的青稞,去年他从当地收购青稞500吨,今年计划收购600吨。
“他是我们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藏族农民多吉激动地说。多吉家的主要收入就是他每年在罗布丹增工厂里打工挣来的2万多元钱,罗布丹增还帮助他们购买木材盖新房。
农行日喀则分行“三农”金融部经理多布杰说,由于罗布丹增工厂的原材料都是从当地群众手中收购的,他的企业直接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利益,所以农行给他的贷款执行的是扶贫利率。对于农行的支持,罗布丹增说:“如果没有农行的资金支持,我的企业肯定不会发展这么快。农行的贷款支持对我们企业来说就像‘雪中送炭’一样。” 如今,罗布丹增的糌粑生产进入现代化规模生产阶段,但他高度重视糌粑的质量和口感,尽管青稞爆炒采用现代化设备,但青稞制作成糌粑最终的工艺,即磨制糌粑仍使用最传统的水磨,曾经有人让他使用电动水磨设备,说这样会提高产量,但罗布丹增并没有这样做。他说,只有水磨磨成的糌粑才有香甜纯正的口感。
罗布丹增在糌粑加工厂里劳动(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拉巴次仁摄
“我当然希望提高产量,但我不希望我的糌粑变味儿!”如今,罗布丹增的企业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证书。今年他邀请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的专家,在白朗县组织50户农民种植绿色青稞,不添加任何化肥,明年争取投产,同时争创绿色食品AA级证书。
罗布丹增曾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2007年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