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4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自治区主席的向巴平措向人大代表们报告: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这项工程在西藏实施4年来,已惠及全区23万户农牧民。
2009年8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五大自治区成就展上,西藏安居工程是一个亮点。当讲解员介绍西藏将提前一年让80%以上居住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漂亮、舒适的安居房时,一位外国记者禁不住追问:“最终的目标会是100%吗?”肯定的答复,令他瞪大了眼睛。
资料图片:1月20日,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农民伦珠旺杰(左)一家刚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新房。 2006年至2009年,西藏已累计完成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占全区居住条件较差农牧民的80%,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目标。同时,西藏还加快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了122.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668个乡镇、4222个行政村通了公路;150多万名农牧民用上了电;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5%;乡镇通邮率达到80%。2010年,西藏将确保在“十一五”末,完成剩余20%的安居工程建设,使西藏所有农牧民都住进安全、适用的安居房。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就改善民生而言,在不少人眼中有些神秘的西藏,多年来走在我国各省区市的前列:率先免除农业税;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农牧区中小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率先在农牧区实现免费医疗制度;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五个率先”是让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倍感温暖的一个话题。它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西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在深入贯彻,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高原连北京,以人为本,西藏各族群众沐浴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春风里
在空间上,西藏与北京的距离显得遥远,但中央惠民政策的春风却每每最先吹播到这片高天厚土。
2009年国庆节前夕,古城日喀则。一辆辆白色农用车穿城而过,每台车的车门上都印有“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党中央、国务院赠送”的红色大字。这是为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党中央、国务院特地赠送西藏农牧区群众的礼物,除了农用运输车外,还包括大批应急照明灯和广播电视接收器以及向“三老”人员发放慰问金、为生活困难群众发放补贴,价值总计5.3亿元。
驾着新车回乡的仁布县农民次仁满心欢喜地说:“感谢党中央、国务院!这些年来,每当我们西藏老百姓有什么需要,总能得到来自北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准备搞运输,这车正派上用场。”
无论是中央第二至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别确定的43项工程、62项工程、117项工程,还是正在实施的“十一五”期间180项工程,与民生相关的项目都占很大比例。一项统计显示: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转移支付累计达2019亿元,其中2001年至2008年,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1541多亿元,占同期西藏总财力的93.7%。也就是说,西藏每花100元人民币,有90多元来自中央的支持。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西藏的民生事业,明确提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央的要求是,要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到2010年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王小彬博士认为,西藏民生事业的发展,是党和国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资料图片:2009年12月9日,西藏达孜县帮堆乡完全小学学生在上藏语文课。2009年,西藏第8次提高了旨在帮助农牧区贫困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三包”经费标准,受益学生27万人。目前,西藏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学年为1750元,初中生为1850元;边境县、乡小学生每生每学年为1850元,初中生为1950元。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国家对西藏全区人民实行特殊的卫生保健政策。在城镇实行个人医疗资金账户和公办民助相结合的医疗费用承担办法,在农牧区实行免费医疗,免费补助标准已提高到年人均180元。2008年底,西藏全区卫生机构达1339个,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5人。西藏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致力于解决西藏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十五”以来,自治区73个县均安排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亿元;全区共解决了58万人与55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005年,西藏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加大资金投入,截至2009年底,累计解决了122.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国家从1985年开始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三包”政策,并先后8次提高标准,现在农牧区每名小学生、初中生每学年“三包”经费已分别提高到1750元和1850元。2007年,西藏又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全区所有县(市、区)已全部实现“普九”。
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亮出民生优先的底色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西藏不可能重复内地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党委书记孙勇认为,在中央大力支持和全国无私支援下,西藏得以大幅度地改善农牧民的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就业、养老等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准,也有效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整体素质,从而为西藏在发展模式上增添了新的选择,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现实可能性。
正是基于扶民、助民、富民的发展思路,2000年开始,西藏“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农牧区工作的主线和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写入当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西藏民生事业成效显著 |
2005年12月31日,是西藏民生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宣布:2006年元旦起,大力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后,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改善,农牧区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同时随着社会事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在西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权益获得充分保障。
住得更好。截至目前,全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2.83平方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西藏将彻底解决42882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的住房问题,确保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共享安居工程成果。
用得更好。农牧民生活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电视机、手机等多种耐用消费品进入多数农牧民家庭。
保得更好。2006年起,西藏开始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23万相对贫困的农户受益。2009年,城镇和农牧区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10元、每年1100元;“五保”供养标准增加到年人均1800元,供养水平高于全国农村五保户人均供养水平。
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3589元,比2005年增长72.7%,连续4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速。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民生西藏汇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情
在日喀则去往萨迦寺的路上,吉定镇冲达村是必经的一个村子,冲达村希望小学就建在路边。虽然只能接纳23名1至3年级寄宿制学生,但老师扎西平措说,自从有了这所希望小学,方圆两三公里内农牧民孩子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学校里的一块小石碑上记载着,是2003年上海科技界人士捐资20万元援建了这所小学。
在工布江达县秀美的尼洋河畔,唐丁新村花木扶疏,村容整洁。几年前,唐丁村由福建省龙岩市捐资125万元修整,一年间,通电,通水,绿化,村子变得美观整洁。“他们这么老远来帮我们搞规划,拉电线,真了不起啊!”住进200多平方米新房的索朗多吉打心里感激这些汉族兄弟。
援建,是西藏百姓十分熟悉的词汇。从学校到住房,从车辆到水窖,从医院到大棚,凡是跟藏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无巨细,都有内地各族兄弟无私援助的身影。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各省市、60多个中央国家部委和17户中央企业先后派出5批共3747人进藏工作,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128.19亿元,实施援助项目6300多个,西藏全区7个地市的73个县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随着援藏工作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推进受援地区的民生事业成为各地各部门援藏的重中之重。西藏各族群众就是从衣、食、住、行、医等一桩桩变化中,深切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各民族间的手足情。
2009年3月10日,广东援藏干部、西藏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下乡检查工作,当时天色渐暗,他坚持要去农牧民家看看。乡里的干部以天黑路窄不安全相劝,彭聪恩说:“与他们聊聊天,我才放心得下。”到了卓玛群措老人家,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入藏以来,彭聪恩走遍了察隅县6个乡镇的96个村。对口援藏16年来,时时刻刻心系藏族群众的援藏干部又何止彭聪恩一个。
西藏干部群众真诚地把援藏干部当成“老大哥”。一名援藏干部回忆起在阿里地区工作的日子时说:“离家的乡愁、高原反应的不适,都被藏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驱散,留下的是汉藏民族的情谊。”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藏族同胞挂在嘴边的谚语,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
这就是今天的西藏,一片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人间奇迹的土地。如今,287万各族儿女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正朝着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民生西藏,大爱无疆! (记者 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