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在拉萨通往山南泽当镇的柏油路旁,坐落着一个酷似城市小区的村庄,这就是西藏较早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扎囊县德吉新村。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民居,常常使过往游客惊奇不已。从2001年开始,当地群众在新村建设中平地修渠、运石拉沙,赚了不少钱。随着林地、草地、农田规模的逐步显现,全村人均耕地由原来的0.5亩增加到2亩,家家买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同时,由于出行条件好了,村民们还购回了拖拉机、卡车、客车跑运输。
资料图片:2009年6月15日,拉萨市达孜县的村民在油菜花田里劳作。2009年,拉孜县优质油菜基地建设促民增收,人均纯增83.35元。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特色基地”越来越多
自始至终让群众得到实惠,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法宝”。如今,西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业不光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质量型、环保型、现代型”模式转变,还涌现出诸多蔬菜基地、优质油菜基地、优质青稞基地,并建立了一批食用油、乳肉制品、毛绒加工等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自治区紧紧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坚持把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把产业化经营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把扶持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先后扶持了达孜县藏缘酒业、隆子县种草养牛、白朗县糌粑加工、尼洋河生猪养殖等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的经济组织51个,一批“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基地+企业+农户”等形式的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农发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直接受益的群众达32万余人,项目区农牧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资料图片:2006年12月28日,西藏林周县的一户农民在放羊。 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
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产业化经营,全区已累计安排建设优质青稞基地8.2万亩,优质油料基地5.3万亩,建设蔬菜大棚3497栋、1847.6亩,药材种植1400亩,加工转化农产品5841万公斤。2009年,自治区安排产业化经营项目17个,投资达3957万元,占到农业综合开发年度总投资的13.67%。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还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农牧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开展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区28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草场100万亩,粮油果蔬生产基地100个,百万头(只)商品牛羊育肥及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区农牧民年平均收入水平,力争在2015年底达到8000元。
农田治理提高粮食产量
西藏耕地大部分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有机质含量低;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近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利用科技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成为西藏改善土质、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进入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扎囊县扎其乡、乃东县结巴乡3个农业综合开发区,每一片农田都成方成块,每一片田野都沟渠相连,每一片农区的道路都四通八达。
资料图片:2007年8月10日,西藏乃东县滴新村少年达瓦高兴地坐在自家的收割机上。西藏自治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将一片片贫瘠的土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高产田,也使一个个生态退化区绿色重染,同时改变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局面。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依靠科技,千方百计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
2009年,西藏的 21个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规模为12.45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总投资1.9873亿元。这21个项目的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21个项目区中,堆龙德庆县德庆乡项目区列入了自治区“十一五”180个重点建设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配套建设农田水利、机耕道建设、科技承包服务等项目,计划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总投资130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9.5万元,目前已治理4500亩,新增土地200亩。
在土地治理的基础上,西藏还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目的。据估计,通过土地治理形成的示范田,农作物产量可提高20%左右。
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春的喜庆还未散去,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蔬菜大棚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巴桑一大早就开始在大棚里忙活了,因为棚里的蔬菜和瓜果马上就可以上市出售了,并且赶上了好价钱。巴桑高兴地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下建立起来的蔬菜大棚,帮助他走上了致富路。自己光是种植大棚蔬菜,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增加好几万元。
如今,在西藏像巴桑一样,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牧民群众已不计其数。
林芝县果绕村原来是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自从农业综合开发进村后,这里变得热闹非凡。村委会借农业综合开发之势搞起了产业化经营项目,国家和营销组织各投资130万元,先后建起了果园、鱼塘、养猪场。生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后,一部分变成了果园的肥料,一部分变成鱼饲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客人,还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更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业综合开发,不仅通过科技力量改良耕地、拓宽水渠,还担任着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支持农牧民技能培训,帮助农牧民增收等任务。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林芝县实施的8000亩玉米规模种植项目,让这里的农民平均每亩土地增收600元以上,尝到甜头的老百姓自发地种起了饲料玉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农牧民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40亩,还带动相邻的米林县种植玉米5000亩。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发展农牧业、繁荣农牧区、富裕农牧民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独特的作用。”谈起农业综合开发,自治区农发办主任次旺多布杰充满信心:“我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加强了土地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扩大了保灌面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推动了新农村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开发力度,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新的贡献。”(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