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一座城市,或可比作一个人,因为它也有生命。这生命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我们说,城市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意义甚至超越生命本身,它就是:活力。
如今,在西藏的都市中,甜茶和咖啡同香,锅庄与街舞齐飞;朗玛厅、量贩歌城里客人络绎不绝;孩子背着轮滑走进学校,老人在公园里舞着太极剑……都市的气息时刻在人们的眼前涌动。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作为西藏城市发展缩影的拉萨更能感受到一张张面孔散发出的这种力量。
活力之生活:悠闲地吸引世界的目光
3月31日,几名外国游客在拉萨大昭寺广场游览。 随着天气变暖,西藏旅游逐渐升温,国内外游客开始进入西藏。据了解,200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6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9亿元;2010年西藏计划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以上。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凌晨6时许,环卫工人梅朵的扫帚“沙沙”响起,刚结束“夜生活”的年轻人意犹未尽地打的回家,三三两两的老人已经开始转经。拉萨的一天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气息中拉开帷幕。
看报、喝甜茶、打太极拳、转经;买菜、送孩子上学、张罗着开门做生意……拉萨和所有城市一样,但是拉萨的悠闲却是其他城市没有的。早上,悠闲地喝个早茶;上班的路上,悠闲地开着车;晚上回家,悠闲地看着电视剧。这是很多忙碌得像蜜蜂一样的都市人的梦想,而这就是拉萨人现在的生活。 拉萨有很多好吃的。北京西路、德吉路有很多四川、重庆的名店,“蹄花虾”、“兔头”、“羊杂火锅”…… 甜茶、酥油茶、咖喱饭、藏包子都是拉萨人喜欢的食物。尤其是甜茶,革命甜茶馆、三笑林、新光明……很多市民一坐就是大半天;“金延安小吃”、“云南过桥米线”……全国各地的名小吃在拉萨都能找到。
资料图片:3月13日晚,拉萨一间火锅店生意红火。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拉萨有很多好玩的。八廓街两侧店铺林立,店里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卡垫、氆氇、围裙;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地的商品。逛完街,你可以到北京中路、林廓北路的朗玛厅唱歌、跳舞,也可以到中和国际城的量贩歌城里吼到天亮。喜欢安静的还可以在布宫广场周围的咖啡厅里独坐沉思,或是在大昭寺周围的特色酒吧里与朋友畅谈。
拉萨一饭店内,游客在休息品茶。(资料图片/来源:西藏商报) 从清晨到深夜,拉萨呈献给人的是一张张悠闲的面孔,悠闲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极具张力和魅力的生命,他们的活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被吸引而来的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藏漂”。这些活跃在拉萨的“藏漂”给拉萨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料图片:2009年1月25日,未能回家过年的蒋金成在拉萨一家酒吧里唱歌。 除夕之夜,生活在拉萨的很多内地年轻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其中一些人到酒吧等场所组织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年。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2000年2月2日“羚羊角”乐队成立,这个乐队的成立意味着藏式摇滚音乐进入人们的视野。乐队由罗朗、次仁旺堆、阿旺坚才、晋美4个大学生组成。晋美记得,他们的第一场演出没有乐器、排练房没有音响,都只能到处借。表演时,台下有的观众大声责骂。当时,让大家接受摇滚并不容易,“羚羊角”乐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 他们把弦子等一些西藏的特有民族乐器融进了摇滚,使音乐更有藏式风味。晋美说:10年来,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让爸爸接受了摇滚。 拉萨市一中4个小姑娘今年刚10岁,她们组成了一个“小热巴舞团”。益西曲珍的成绩是全班第一,而她最喜欢的却是漫画书。说到漫画,央宗白姆也很激动,“我喜欢‘阿衰’,他上课调皮,还爱放屁。”央宗白姆说完,四个小女孩顿时大笑。蜡笔小新、小丸子、老夫子这些记者陌生的“人物”带给她们的不仅是欢乐,还有灵性。记者采访她们的当天,她们得知在歌唱比赛中她们班级获得奖状时,4个女孩跳起来飞奔到楼下领奖去了。
孩子是一个城市里最有活力的群体,然而,很多城市的孩子都被繁重的学业压抑得没有活力,4个“热巴舞团”的小女孩学习之外却保持着最具活力的面孔。不仅是孩子,拉萨的老人也让你随时激动不已。
资料图片:2009年6月11日,几名藏族少年在玩滑板。6月的西藏是人们进行健身的好时节,滑板运动以其时尚、娱乐、健身的功能日益成为拉萨少年的新宠。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10年前,山南地区电力部门的退休职工拉吹一家到拉萨定居。“我在郊区买了个小院。一辈子忙碌惯了,想在院子里养几头牛。”拉吹说。现在,拉吹却每天悠闲地出门转经、喝甜茶,找老朋友聊天,院子里的牛圈早已空了。在拉萨的街头,早晚你见到最多的不是游客,也不是匆匆忙忙的生意人,而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流动的老年人,他们的活力感染了每一个人,像拉吹一样迁徙到拉萨的很快也融入这个城市之中。
从早上到深夜,拉萨的活力无处不在;从老人到小孩,每一张面孔都让你感动……
活力之经济:活力的最强音
资料图片:车来车往的西藏拉萨街头(1月11日摄)。 西藏自治区交管部门最新统计显示,西藏全区机动车已逼近20万辆,汽车人均拥有量跃居全国第三。其中,拉萨私家车增速快成为一大特点,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在拉萨市登记注册的9.42万辆机动车中,70%是私家车。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城市是人的集合地,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本身由细密的阶层、群体、利益等各种要素构成,一个城市的发展包含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多方面。城市活力还可以被理解为维持城市协调运转的血脉,维持城市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以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一直奏响着城市的最强音符,成为城市活力的基础。
1999年到2008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6.60亿元增长到309.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率为20.8%。另外,拉萨的城市建设也有了巨大的进步。10年来,西藏的旅游经济成果也很显著,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14.31%提高到2008年的28.18%,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市民也许从这些数据中看不出什么,在拉萨,你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的力量”。
拉萨市民对经济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拉萨变“大”了,拉萨变“高”了,拉萨变“快”了。“10年前,拉萨北郊人很少,很多路都没有公交车。现在这里已经是市中心的一部分了。”家住慈松塘路附近的退休职工拥措说。每个老拉萨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指着很多现在是高楼的地方告诉你,这里以前是一片菜地,一片荒野……写字楼、高档小区、立交桥对于今天的拉萨市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健身房、瑜伽馆、咖啡厅、德克士也成了拉萨市民经常去的地方。
活力之文化:活力的灵魂和源泉
城市活力的体现无处不在,源泉在哪里?如果一座城市可以比作一个人,那么也可以说城市活力的源泉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活动。
自治区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赫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通俗地说可以称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灵魂和魅力之源,并深深地熔铸和根植于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则是活力和灵魂。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覆盖面就越广,渗透力就越强;城市发展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荷载的文化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就越强。 ”赫沛说。
资料图片:3月13日晚,演员在拉萨一家朗玛厅里表演藏族舞蹈。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衣、食、住、行所体现出来的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在西藏,你可以穿传统的服装,也可以西装革履;你可以吃糌粑、喝甜茶,也可以吃西餐、喝咖啡。以前大家都不太注重衣着,衣服领子黑得油亮,袜子放地上可以立起来,那是环境的限制。生活条件改善后,大家都衣着光鲜,生活习惯也改变不少,居住环境也慢慢得到改善,很多村子里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也方便了许多。”赫沛说,一个个讲文明行为的人汇集起来,就促成了一种文化的进步。
“只有吃饱了,穿暖了,人才会想着娱乐。唱歌、跳舞所体现的是第二层次的文化,朗玛厅、量贩歌城多起来了,酒吧、书屋也多起来了。”赫沛说,西藏的娱乐文化发展很快,有的人说只有传统的才是好的,有些偏激,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西藏城市的进步和活力。
“我们之前对一位17年来始终在重病丈夫身边不离不弃的老阿妈进行了表彰,这种荣誉并不是她追求的,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对人间真情,对一种高尚的情操进行表彰,彰显社会道德的风向。”赫沛说,像为收养孤儿宁愿不嫁人的清洁工梅朵这样的人都是他们要树立的榜样。好的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就是文化的最高层次。
资料图片:拉萨八廓街一角(2009年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独特的城市建筑;充满个性的空间布局……不只有钢筋水泥组成的建筑物和马路,不只有经济的躯壳,还有文化的内涵,历史、文物、风景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和谐一致。这就是拉萨,这就是西藏的现代化城市的活力!(■稿件来源:《西藏商报》 ■记者 何川 实习记者 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