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推动西藏乃东县“立体跨

2014-03-13 20:29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推动西藏乃东县“立体跨越”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荣守俊、文涛 人民日报记者孙海涛

    三年前,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乃东县还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县,经济社会多数领域的发展水平仅在西藏73个县的中游徘徊。

    而今天,乃东县城乡建设水平已跨入西藏前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十年达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社会安定团结局面得到深层巩固。

    这样的超常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对口支援乃东的湖北省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立体跨越”理念也许能给人启发。

    乃东县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点的一位学员在绘画室里制作唐卡(7月11日摄)。在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帮助下,由藏族绘画大师巴桑牵头,7名当地农民发起,成立了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点和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以“传承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通过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挽救濒临灭绝的手工毛哗叽编织工艺,目前已有107名藏族农民进行了哗叽手工编织和唐卡绘画等技艺培训,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余元。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希望的种子孕育现代产业之花

    雅鲁藏布江边一个小院子,棚子下养着四五千只鸡,辛苦经营了五年,规模一直上不去--2007年8月,武汉援藏干部看到的益西卓嘎家的养殖场,几乎就是当时乃东县发展水平的缩影:有基础,有潜力,却总是徘徊不前。

    “那时我们刚进藏一个月。”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发现这个县多数领域的发展不很理想,如农林牧渔,产值在西藏各县中排第26位,粮食产量排第11位,肉类产量排第30位。另一方面,乃东又有较大的发展优势:交通便利,是山南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当地干部群众和前四批援藏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乃东各项社会事业已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县情,援藏干部们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在这里能否采取一些超前举措,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农业专业合作社?”头一遭听到这个词儿,益西卓嘎一脸茫然。“这和从前的人民公社有啥区别?”援藏干部、乃东县副县长岑州把这位藏族妇女带到武汉,到一些大养殖场观摩学习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验,她恍然大悟:鸡原来还能这样养!

    2008年9月,由20万元援藏资金启动的4栋新鸡舍建成了,益西卓嘎养鸡存栏量猛增到3.6万只。她把小鸡苗大量提供给周围的乡亲,同时提供饲料、技术和防疫服务,鸡养大了她再来收购。这就是专业合作社方式,在传统农牧业中注入了现代工商业元素。  效益迅速显现。第二年,她卖掉42万只成鸡和140万只小鸡,赚了近400万元。被她带动的600多个养鸡户,户均增收约5000元。在援藏干部助推下,她又得到西藏自治区农牧厅510万元投资,把养殖场规模扩大了一倍。

    那真是西部地区少有的壮观景象!每过一段时间,益西卓嘎都要从内地大批购进鸡苗。成千上万毛茸茸的小鸡,前一晚刚从广州、成都、柳州出壳,第二天就吱吱叫着被装上飞机,不远万里“空降”西藏,到益西卓嘎手上时,有些毛还没干透呢。每逢发鸡苗的日子,数百名来自四里八乡的农牧民一大早就在养殖场门口排队,益西卓嘎夫妇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如今,她家的养殖场已成为西藏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带动的大小养殖户增长到1500多户。好比一粒种子,以现代化运作方式,孕育了乃东全县家禽养殖业的希望。

    “乃东向东。”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索朗多吉说,“这是援藏干部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意思是,不断移植东部成熟的先进发展经验,与西藏实际‘嫁接’,加速乃东经济市场化进程。”

    引进来。他们用行李箱带来良种奶牛的冷冻精子,建成了西藏各县最大的良种奶牛繁育基地。他们建起了西藏首家得到农业部认证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他们推动乃东县龙马市场成为山南地区最大、西藏排名靠前的综合批发市场。

    走出去。他们连续三年组织乃东农民远赴武汉,参加全国农博会,巧妙营销西藏农产品。不仅“论个卖”的西藏雪蒜被抢购一空,最后连装饰展台的藏式帐篷、装藏鸡蛋的篮子都被参观者买走了……

    注入了现代血液的乃东经济,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两组数据的对比很有说服力: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而西藏只有3589元。

    ——从2007年到2009年,乃东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9.3%的速度递增,由2816元增加到4867元,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瘦小、腼腆的益西卓嘎感慨万千:“是援藏干部给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我做成了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事。”   以现代理念打造新型城镇乡村

    “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尽快提升发展水平。这对全西藏来说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尝试用高起点、现代化的理念来谋划产业和城乡建设,立体式地推动乃东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苏霓斌说。

    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整洁的藏式民居之间鲜花绽放,绿柳随风摇摆……走进乃东县泽当镇金鲁居委会的很多人评价,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放到东部发达地区也在中上水平。

    几年前,这个村177户乡亲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沟搬迁过来时,这儿还是一大片沙地。都是土路,牛羊满街跑,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这是6月6日拍摄的西藏乃东县金鲁村一角。几年前,金鲁村177户乡亲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沟搬迁过来时,这里还是一大片沙地。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在武汉市援藏干部的援助下,如今这个村不仅实现了路、水、电、邮、电话、电视、广播“七通”,还建了医务所和农家书屋,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引导村民搞特色畜牧业增加收入。新华社记者 文涛 摄

    “援藏干部帮我们作规划时提出,在风格上要保持西藏传统样式,在功能上要完全参照内地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村支书甘丹多布吉说,“不仅实现了路、水、电、邮、电话、电视、广播‘七通’,还建了医务所和农家书屋,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又引导村民搞特色畜牧业增加收入。现在的生活跟原来比,真是天壤之别。”

    金鲁每户门口都挂着一块红色金属牌,上头列的十项指标前贴着数量不等的小金星。这是援藏干部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一个创意--“十星文明户”评比。

    每个季度,村民都组成评委会,对全村各户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科技致富、重视教育、环保卫生等十项指标进行评比,分别由十颗星代表。做得好的加星,做得差的摘星。

    评比很严格,能得到全部十颗星的全村仅有两家。淳朴的村民十分珍视这个荣誉。加星的,邻居纷纷来献哈达表示祝贺;摘星的,全家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我们努力打好硬件,同时理顺产业发展、村务管理体制这些软件,使村民能够自主、自觉地持续发展下去。”援藏干部、乃东县副县长王坚说。

    如今,像金鲁这样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的地方在乃东越来越多,广大农牧民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迅速跨入了现代文明生活。

    走进乃东县城,印象最深的也是一种现代建设理念。湖北武汉援藏干部与湖南、安徽两支援藏队伍互相配合,请来东部大城市权威规划机构,着力打造一个有较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商业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城区。三年来,乃东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以超过或接近20个百分点的速度连年大幅增长。

    66岁的泽当镇退休干部扎西平措自豪地说:“我到过西藏很多县,我们乃东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最高兴的是,我这么大年纪,却没有被时代落下。”  “眼高手低”的新注解

    乃东县结巴乡完小的3年级学生正在上电脑课(6月7日摄)。结巴乡完小是2008年武汉援藏重点建设项目,现已成为山南地区最新、最先进、最漂亮的小学。 新华社记者 文涛 摄

    结巴乡完小六年级学生巴桑多吉从远程电教课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个13岁藏族孤儿就读的是一所花园式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还能接收卫星信号。内地高水平教师授课,学生们能实时听讲。他们每周都要学电脑、弹电子琴、做科学实验,享受着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新式活泼教学方式。

 

    乃东县结巴乡完小学的孩子在玩游戏(6月7日摄)。结巴乡完小是2008年武汉援藏重点建设项目,现已成为山南地区最新、最先进、最漂亮的小学。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摄

    如果知道这只是西藏偏远山谷中一所乡村小学,人们会更加惊奇:即使在内地,很多学校的条件还比不上这里。

    结巴乡完小是2008年武汉援藏重点建设项目,现已成为山南地区最新、最先进、最漂亮的小学。而成规模的电脑室、音乐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已逐步在乃东中小学全面铺开。

    80%的援藏资金投向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项目,这是武汉第五批援藏的一大亮点。援藏干部、乃东县委办公室主任程春生说:“快速推进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让最大多数的农牧民受益,因此必须从基层做起。”

    他们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填补了乃东没有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空白。

    他们建设泽当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对乃东职工住宿区进行综合改造,大大改善了城镇群众居住条件。

    他们使用援藏资金每年为群众演出50场,建立了“政府花钱买服务,群众免费享受文化餐”的新机制……

    警惕“大跃进”式的不良发展,是援藏干部心里的一条红线。他们提出“三个不做”:形式主义项目不做,破坏性项目不做,不切实际的项目不做。

    ——务实选取突破口。乃东矿产资源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在谋划发展思路时,援藏干部没有盲目上马工业项目,而是因地制宜地瞄准了高效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

    ——留住青山绿水。三年来,乃东拒绝了一个采砂项目、一个在乃东圈地到内地圈钱的项目。而在建设结巴乡完小时,他们却为保留十几棵老树和一条清澈小溪改变了楼房布局设计。

 

    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一位负责人在介绍西藏手工哗叽编织品(7月11日摄)。“哗叽”是西藏传统毛纺织品“氆氇”中的极品,近年濒临灭绝。援藏干部请来乃东一位86岁的老师傅,对这一历史著名手工艺品进行回忆、试验,不仅开发成走俏的旅游产品,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保护传统文化。“哗叽”是西藏传统毛纺织品“氆氇”中的极品,近年濒临灭绝。援藏干部请来乃东一位86岁的老师傅,对这一历史著名手工艺品进行回忆、试验,不仅开发成走俏的旅游产品,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眼高手低。”苏霓斌喜欢从反面理解这个成语:“高处着眼,低处着手,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实,防止‘拔苗助长’给未来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他们凭着满腔热情和真心实意赢得了信任和尊敬”

    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进藏伊始在乃东县地毯厂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07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文涛 摄

    “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仅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社会资源。”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在湖北省和山南地区的支持下,武汉市创新了援藏方式,由“政府为主”拓展为“多元参与、共担责任,按需施援、多方援藏”。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苏霓斌说,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乃东7个乡镇分别得到了武汉各部门、街道的对口帮扶,乃东两个小学是由武汉企业投资援建的,而武汉一位民营企业家则出资设立了“藏汉一家励志奖学金”。

    记者发现,在乃东很多项目建设中,援藏资金总是作为启动资金等关键角色出现。援藏干部、乃东县建设局长王喻琪说:“我们用援藏资金作匹配、打基础,吸纳、整合其他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画龙点睛’的效果。”

    乃东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武汉市五批援藏队伍15年“阶梯式”努力积累的结果。武汉市市长阮成发介绍,自1995年开始对口支援乃东以来,武汉前后选派了五批33名干部进藏工作,对雪域高原倾注了无数心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在西藏现代史上,乃东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就诞生于此。2009年3月,克松村民集体联名写的一封《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这封发表于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的信中写道:“50年前的旧西藏,‘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50年来的新西藏,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段充分体现了农牧民质朴语言风格的话被上千家媒体转载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援藏干部激动地认为,乃东百姓对新生活的赞美,也是对援藏工作的肯定;同时再次证明,群众的拥护是乃东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

    进藏之初,这5位援藏干部情况不熟,语言不通,一度非常艰难。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吃糌粑,用微笑当作语言,很快从“陌生人”变成了农牧民的“贴心人”。

    在有8个民族、220多户商贩的龙马综合批发市场,援藏干部引导监管方推行“无差别”管理,奉行“平等尊重、保护少数”的原则,使各族商贩在利益和情感上深度交融,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家人。

    乃东县县长索朗扎西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援藏干部是凭着满腔热情和真心实意,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一条正在延伸的幸福路

    “爸妈都在田里辛勤地劳动,让家里的粮食多收一点,多喂几头牛羊,去市场上卖,然后拿来给我们交学费,这些钱远远不够。”乃东县颇章乡中学生仁增占堆在给他的资助人苏霓斌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为生活费发愁时,就得到了叔叔的资助,心中开启了一线希望。”

    2007年秋,刚进藏不久的武汉援藏干部到颇章乡调研,走进一些贫困家庭,目睹小黑屋里艰难度日的情景,每个人都掉泪了。他们开始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远离亲人的高原生活是寂寞的,而与这些孩子纯真的交流,给援藏干部们心里注入了一股暖流。

    三年援藏,艰苦备尝。但也就在这段岁月中,他们与西藏的干部群众和山川风物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快乐和幸福。

    他们一直住在一排陈旧的平房里,四周林立的高楼把这座小院落反衬得有些寒酸。最近旁边又新开了一个大工地,他们只好每天忍受各种机械震耳欲聋的轰鸣和呛人的尘土。

    闲时,他们以修整小院作为消遣。两年前院里还是一片破烂的水泥地,一下雨泥浆就冒出来,他们运来青石板铺上,立刻清爽多了。然后又种菜栽树,谁知,竟种出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就用这个小菜园里结下的种子,乃东建成了西藏第一座被农业部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房前两棵树引来两家鸟儿前来筑巢,一种是斑鸠,另一种叫不出名字。去年有一天刮大风,一个巢里的4只小鸟被吹到了地上。他们七手八脚搬来梯子,小心地把小鸟送回巢里,母鸟高兴地叽喳叫个不停。

    穿过工地连接小院的是一条弯曲的小路,援藏干部每天在路上往返。即将结束援藏任务的他们希望,它能成为一条把乃东与广阔世界和现代文明相连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