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1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这10年,是西藏气象事业发展最快、台站综合面貌变化最大、干部职工得到实惠最多、气象服务为社会贡献最突出的10年。10年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气象部门各兄弟单位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全区各族气象干部职工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奋发努力,西藏气象事业在业务建设、气象服务、特色科研、人才培养、气象法规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可喜成绩,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高
10年前,西藏74个县中,仅有气象台站39个(其中地(市)气象台7个,县气象站32个),有42个县没有气象站。气象台站的分布东密西疏,平均每3万多平方公里才有一个气象台站,远远低于国内其他省(区、市),监测能力低下。
10年来,区气象局把加强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快了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些大中型项目,大力推动气象监测能力的建设,先后新建了96个无人自动气象站、8个GPS/MET水汽通量站、4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8个闪电定位站、4个酸雨观测站、3个风塔站和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组成的气象观测系统,实现了县县有站、关键区域一县多站、功能较全的目标,西藏气象监测能力较以前提高了3倍。
由山西省政府援助1000万元建设的“高原大气环境开放试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由自治区政府投资635万元建成的“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经济信息网”已在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那曲、阿里、昌都7个地(市)成立了分中心,25个县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形成了区—地—县三级较完整的农牧经济信息网络体系,成为西藏各级政府部门了解全区农村经济动态的重要窗口和沟通农民与市场经济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网站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101万人次。
气象技术装备实现质的飞跃
西藏气象部门牢固树立气象现代化是兴业之路的思想,始终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相继建立和完成了拉萨、那曲、定日三站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7个地(市)气象局“风云二号”静止卫星(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和B转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开展了气象信息传输、分析、加工、处理实时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了以区气象局为中心,辐射延伸到7个地(市)气象局、32个县气象局的宽带通信网,以及连接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区内各地(市)气象局的可视化会商系统。通过《西藏自治区气象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全区气象数据的共享;对气象数据传输网络进行了改造与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对昌都、阿里2个技术装备保障分中心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综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建立了基于月动力模式释用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和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等多个现代化业务系统。基层自动化程度大力提升,经过仪器更换、对比观测、自动站切换等一系列工作,西藏气象部门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地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也使测报更为准确。加强了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的分析与应用,突发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预警时效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年平均准确率为84.3%,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准确率为90.5%,达到了全国中上水平。
气象服务产品极大丰富
西藏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冰雹、干旱、雪灾、森林火灾、大风、洪涝、雷电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2002年10月,中央领导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指出:气象部门要实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气象台站),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服务。对气象部门自身建设和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多年来,西藏气象部门坚决克服“西藏特殊论”和“等靠要”思想,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进取精神,努力发展西藏气象事业,服务西藏人民,把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作为整个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健全了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体制机制、工作流程和专职队伍等工作。引进完善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了区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和“西藏天气”网站。改进了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了气象灾害预警电话发布系统、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平台和农牧区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发布示范系统,提高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扩大了气象信息的受众覆盖面。针对西藏气象灾害的特点,大力开展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民生气象服务,“三农”和旅游、交通等重点行业趋利避害专业气象服务及民众防灾避险自救气象科普服务。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和青藏铁路建设、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林火监测、牧草长势、积雪面积、水体监测,特别是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利用现代化通信和传媒手段,大力提高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主动性和覆盖率,常规气象信息覆盖率达78%,公众满意率达82%。
特色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区气象局始终坚持“充分发挥西藏的区位优势,打好‘西藏牌’”的思路,积极寻求拓展服务领域的切入点。通过各方努力,不断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气象局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珠峰测高、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试验活动,不断改善科研业务基础条件,加强高原气象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气候变化分析和评估、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研制等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10年来,向国家申报的《西藏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及其环境变化效应研究》、《西藏自治区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被列为西部生态与环境重大研究项目。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报的《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快速评估西藏牧区雪灾灾情方法研究》、《西藏羊卓雍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的《基于MODIS卫星的西藏高原地表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方法与监测系统》,向自治区科技厅申报的《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那曲地区中东部部分湖泊水面变化》等20余个重点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总投资近二亿元。现已基本完成,多数项目已通过验收。在此期间,区气象局积极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中科院青高所等单位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对培养人才,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0年以来,共申报立项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项、国家科技部1项)、中国气象局10项、自治区科技厅9项、厅局级11项、局设项目65项,共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研业务人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3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气候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研制等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了西藏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在中国气象局的关心支持下,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项目带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近年来,西藏气象部门加大了基层台站综合改造力度,先后改善了区局、7个地(市)气象局的基本业务办公条件;实施了全区32个县级气象站基础设施的综合改造,区、地、县气象局办公业务用房、值班周转房,台站供电、排水、围墙、道路等附属设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阳光采暖棚的建设,使部分基层台站的越冬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原来的土坯房现在全部换成了砖混结构的房屋,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除此之外,西藏气象部门还在区内、区外三次建设职工生活基地,解决了80%以上职工的安居房问题。那曲、阿里等条件艰苦的台站还在拉萨等地建立了职工生活基地,职工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拔低、条件好的地方,治疗疾病,疗养身体。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优化
西藏气象部门牢固树立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的思想,按照“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动态平衡”的要求,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认真分析西藏气象队伍现状和西藏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5·20·50”、“812”等人才工程计划,以加强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以及业务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解决学科带头人和业务管理骨干奇缺的问题。同时,注重青年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通过与西藏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开展“3+1”、“1+4”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步伐明显加快。通过提升学位、开展学者访问、内地交流、主持专项科研和业务项目压担子等手段,初步形成了骨干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两个培养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区内外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交流挂职、县局长培训等途径,加快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民族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科技素质和政治素养较强的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管理干部队伍。西藏气象部门目前已经拥有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气象队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了55.6%,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13.4%,队伍的学历、知识、专业和民族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法制建设获突破性进展
西藏气象部门牢固树立依法管理气象事业,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的思想。10年以来,积极完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研究并制定了与国家和中国气象局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西藏自治区气象条例》、《西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条例》、《西藏自治区气候资源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配套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坚持依法管理气象防灾减灾、雷电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统一发布和升空气球施放等。近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政府气象规章3部、规范性文件4件。气象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由116人组成的区、地(市)、县三级专兼职相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通过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使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监督有效、高效便民的要求在气象行政执法工作中逐步得到深化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气象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工作取得进展,气象台站备案、人工影响天气资质、防雷资质、施放气球资质、产品准入等行政许可工作明显加强。气象普法工作成绩显著,气象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西藏气象部门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保业之举,着力在文明单位创建和提高文明单位层次上下工夫,大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铸造了“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高原气象人精神,为西藏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近年来,西藏气象部门先后有4个单位被国务院、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有8人次被国家民委、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不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边巴扎西、旦增顿珠、普布次仁、扎西央宗,“全国‘三八’红旗手”巴桑卓玛,“全国劳动模范”洛桑扎西,“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假拉,“南极科考藏族第一人”边巴次仁,“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边多,“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卓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全区气象部门45个单位全部被地方各级文明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其中国家级文明单位9个,区级文明单位12个,地级文明单位20个,地级以上文明单位的比例达91%。
历经十载沧桑巨变的西藏气象人深知,西藏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国气象局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也离不开全国气象部门的无私援助。虽然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西藏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速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西藏气象工作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与各行各业以及百姓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支持、关注与关心。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西藏气象事业巩固和强化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摆脱了坚守维持的困难阶段,进入了转型和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十年,是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是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十年,是西藏气象事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十年,是西藏气象工作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十年。( 次吉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