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卡若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4-03-12 09:5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近日,记者前往卡若区卡若镇加卡村奶牛养殖基地采访时,恰遇该村支书普布。“现在党的政策是一年比一年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群众们住上了新房,养起了奶牛,生活在水、电、路、气齐全的新村里,收入也增加了,乡亲们都说如今生活比蜜还甜,谁要破坏现在的好日子,我们群众坚决不会答应”。短短几句说出了卡若区广大群众的心声,也道出了卡若区委、县政府近年来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求实创新,兼顾全局工作的同时,重点突出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基层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一幅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场景也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思路 新发展

  卡若区县长斯朗尼玛告诉记者,卡若区在这几年特别是在“3·14事件”发生后,保持了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得益于中央的英明决策,得益于区党委、政府和昌都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有一个团结的班子和素质良好的干部队伍,有靠得住、信得过的339个基层党组织和3442名党员。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准确领会精神,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稳定和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坚持“城镇和乡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三是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建立机关干部赴乡、村工作制度,是我们做好稳定和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在同斯朗尼玛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十五”期间,卡若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26.06%的增长速度。截至“十五”末,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0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0.08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1372万元。2007年卡若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257.44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现金收入2072元;县级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达到2252万元,比上年增长39.3%。今年卡若区地方生产总值将达到8.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县级财政收入力争突破3000万元,从1—5月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卡若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顺利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彰显成就,民心铸就辉煌。卡若区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比中获得昌都地区第一名,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如普布所言,县委、县府所做的惠及卡若区广大群众的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基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更是让广大群众交口称赞。

  新农村 新气象

  来到俄洛镇曲尼村村民扎西热丁的新居时,他正在满是绿茵的庭院里为盛开的鲜花浇水。面对阔绰的新居,扎西热丁很是感慨,“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群众过了上幸福的生活,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的想啊。”扎西热丁生活的变迁只是卡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卡若区委、县政府按照规划先行、民生为本、发展为基、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和昌都地委、行署提出的“增收到帐、安居到户、两基到人、法制到脑、宣传到心、班子到位”的工作要求,经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卡若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任指挥长,县直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指挥部。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在抓全面建设的同时,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示范点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分级负责、奖补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十一五”期间,昌都地区下达给卡若区的安居工程建设任务6064户,2006、2007年已完成3227户,加上2008年计划完成的1501户,到今年年末累计可完成4728户,占总指标的77.97%。

  卡若区通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农牧区村容村貌和村落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尤其是通过卡若区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卡若区突出产业支撑,注重发展后劲,提出了“一村一业”的思路和目标,在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把发展主导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作为重要内容规划实施。同时,也使农牧民群众的经济观念得到了转变,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党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已转化成农牧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农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建设美好、和谐家园,追求富裕、文明生活的愿望得到了激发,正在推动农牧区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通过努力,卡若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初显。城关镇小恩达村、如意乡达若村、俄洛镇俄洛村、卡若镇加卡村、城关镇达普卡村5个示范点完成了水、电、路、讯、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村级组织活动广场建设,实施了“一村一业”后,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项目。

  兴产业 促增收

  在丰富安居“内涵”的同时,卡若区进一步加大“乐业”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资源优势、资源特色上下功夫,建立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通过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在增收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农业、牧业、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劳务经济、林下资源采集业等”多元增收的格局。

  近年来,卡若区先后投资1895万元,实施了7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等5个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几年来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卡若区在抓好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加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工作,使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实施,使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拓展了农牧业发展空间和群众增收渠道,也促使一大批富余农牧区劳动力得到了转移。

  作为卡若区一个以产业促增收的试点,记者来到如意乡达若村上时,在这个以石材加工业、运输业等产业为主的新村,整个产业建设红红火火。仅石材加工业,每年可以为全村创收40多万元,并且可以转移富余劳动力50多人。记者在采石场看到,村民们已经把半座小山开采出来,在其裸露的岩石面上采出石料后再运到碎石机里进行加工,整个工地响彻着机器的轰鸣声。“这里一年可以采石5000多万立方米,加工粗细石料4000多万立方米。由于昌都地区各类建设发展很快,加上采石场离县城又近,我们的石材非常好卖。今后我们打算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石制工艺品,以进一步提高利润。” 泽旺江措乡长勾勒起了采石场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抓好以产业促增收的同时,卡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牧民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引导,扶持重点农牧施工队,为群众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仅2006、2007两年,全县累计实现劳务输出83720人次,劳务收入8595万元。林下资源采集也是卡若区群众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每逢虫草采集季节,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各采集点,组织和规范群众的采集行为。2007年全县农牧民群众采集虫草3411.5斤,实现增收5799万元。

  强基础 重民生

  长期以来,卡若区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检验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积极改善农村公路等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着力缓解“瓶颈”制约。随着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卡若区农牧区经济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常年往返于昌都镇和周边乡镇跑运输的阿旺告诉记者:“这些年,乡村公路越来越好,我们这些运输户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不仅可以多拉快跑,我们群众的出行条件、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3年以来卡若区仅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就投入1.01亿元,完成了玉面公路、若巴公路等30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新增农村公路里程432.83公里,村级公路通达率达到86%,解决了56个村2万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投入1458万元,实施了72个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221户17170人和38240头(只、匹)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1054万元,实施了白格、野堆灌溉工程等农田水利项目31个,改善灌溉面积2.1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725亩。同时,通过农发扶贫渠道投入2596.3万元,实施了6个水渠项目建设,改善灌溉面积6026亩,新增灌溉面积4473亩。与此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了农牧区“三清三改一气”工程。

  卡若区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着力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卡若区财政收入从2003年96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252万元,今年财政收入计划完成3000万元。县委、县政府把财政增收部分最大限度地用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用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等。仅今年卡若区本级财政预算就安排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6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教育事业配套、五保户供养人员、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员救助等方面的资金达1079.3万元。

  在记者从加卡返回昌都的途中,总投资250万元的城关镇都康乳制品加工厂改扩建项目正举行开工仪式,作为自治区农发办批建的农发项目,改扩建后将进一步推动昌都城郊畜牧业的发展,帮助城郊农牧民走向市场,扩大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规模,促进群众增收。这对于加卡村奶牛养殖基地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看来普布承诺的今年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的目标也会顺利实现了……(责编:晶晶)